寶林茶室的中毒案,雖然目前知道是因為「米酵菌酸」導致的,但源頭到底從哪來還沒查出,有醫師說,「米酵菌酸」要在複雜環境、常溫偏高的情況下,才可能有產出,若從單一食材下手,恐怕也找不出問題來源,另外,有毒物科專家建議,應該要在實驗室,培養引發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才能找出對抗的方式。
★延伸閱讀★不該叫米酵菌酸?清大副教授籲正名:椰酵菌酸更正確
要揪出寶林中毒案源頭,靠實驗室化驗檢體,成功知道就是「米酵菌酸」引起的,但畢竟台灣是首次發生,要如何從源頭避免,專家認為,得從它的病原菌下手。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米酵菌酸是由這種病原菌,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的,所以說未來趕快說研發出,如何在實驗室培養出這種病原菌,是滿重要的,它可以提供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緯創旗下工程師也吃寶林中毒 公司發內部信集氣
米酵菌酸非常耐高溫,又無法透過烹飪消除,對人體傷害大,而它的病原體,就是「唐菖蒲伯克氏菌」,通常在22度-23度PH值7.0的環境下產生,毒物科專家說,要是能在實驗室培養出,就可進一步掌握,哪些抗生素是能將這個菌種殺死,避免米酵菌酸生成。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科醫師姜冠宇:「為何說在食材上都驗不出來,是因為說在食材的分裝,這樣的方式之下,當然是環境並不複雜,就不符合它產毒的基本要件,所以說從驗食材,是有點用大腸桿菌的思維,來看待這件事情。」
其他醫師認為,單一食材分別檢驗,還是跟混合過後的料理有差別,因為「米酵菌酸」,要在複雜環境、常溫偏高的情況下,才可能有產出。衛福部長薛瑞元:「培養的部分有一些還在進行,因為培養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技術上面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
廚師烹飪過程操作,是否出現狀況,造成毒素被分泌出來,可能性不能排除,哪個環節有異得再深究,但就怕最終只會是查無源頭。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