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叫米酵菌酸?清大副教授籲正名:椰酵菌酸更正確

聽新聞

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延燒,目前已累計31例個案,其中已有14例個案檢驗「米酵菌酸」為陽性,讓不少人聞「米」色變。馬籍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暨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黃貞祥直言,中文被譯為「米酵菌酸」是很大的錯誤。他主張,Bongkrekic acid應譯作「椰酵菌酸」才更為正確。

黃貞祥在臉書表示,極其危險的毒素Bongkrekic acid在中文被譯為「米酵菌酸」是很大的錯誤,應該是從大陸抄來的,Bongkrekic acid其原文名稱來自印尼用椰子渣製作的天貝tempe bongkrek,「我主張,Bongkrekic acid應譯作『椰酵菌酸』才更為正確。」

黃貞祥指出,Bongkrekic acid甚少在大米製品產生,而是在椰子或玉米製品中產生,和大米幾乎無關,譯作「米酵菌酸」不僅不對,而且還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恐慌。

⚾世界棒球12強⚾超級循環賽 鎖定 CH51 東森新聞

他進一步指出,產生Bongkrekic acid的細菌是唐菖蒲伯克氏菌的一個致病變種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其致病變種名稱cocovenenans來自拉丁文,其中「coco」通常指的是「椰子」,而「venenans」意味著「有毒的」或「產生毒素的」。

黃貞祥提到,在馬來西亞,食物中毒十之八九和椰子製品有關,他們從小就被教導椰製品要選吃衛生良好的,並且保存不易要迅速食用,因此譯作「椰酵菌酸」,才符合其原名出處、致病變種的意思,並且有公共衛生上的意義,在此呼籲衛生福利部和農業部審慎考慮統一和規範這個譯名。

延伸閱讀

●以上言論不代表東森新聞立場。
文章來源:直指「米酵菌酸」是很大錯誤 清大副教授籲正名:「椰酵菌酸」才更正確
由《CTWANT》授權轉載。

(封面圖/CTWANT)

米酵菌酸 食物中毒 椰酵菌酸 黃貞祥 寶林茶室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12強棒球聊天室】11/21(四) 10:45 中華VS委內瑞拉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

【12強棒球聊天室】11/21(四) 10:45 中華VS委內瑞拉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