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大家發現免疫力很重要,而免疫力跟人體三大熱量來源之一的蛋白質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它除了提供能量和增長肌肉之外,更是提昇免疫系統的一大要角,因為人體在製造「抗體」時,必須要有蛋白質作為原料,若它的質或量不好的話,對抗細菌、病毒的「抗體」也就跟著削弱。
在嚴峻的covid-19疫情下,家長更應檢視孩子真的有「吃夠、吃對蛋白質食物嗎?」癌症關懷基金會統計2020年北中南學童近2萬1仟份的有效問卷,發現「學童蛋白質攝取量呈現兩極化,不是過量就是不足,而且蛋白質來源的品質也不佳。」
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指出,這次的調查雖然是針對學童,但結果也具體而微反映整體國人蛋白質攝取的問題,不論是這次學童的調查或以往全人口的調查都發現,國人蛋白質來源將近2/3是動物性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吃得很少,脂肪含量較高,尤其五六年級的小朋友即將進入青春期,這是發育最快、胃口最好的時期,如果餐餐都是大魚大肉,很快的會因為吃進過多的油脂造成熱量攝取過多,不只長大了,還同時會長胖了!
孩子要有好的抵抗力,首先要吃對量!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學童在豆魚蛋肉類的攝取量皆符合建議量,男生平均攝取6.6份/天,女生5.9份/天,而國人對蛋白質豐富的乳品類攝取則偏低,因此國人平均蛋白質攝取量並無過高之虞」。但是,本會在今年針對北中南學童蛋白質攝取狀況,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調查分析,結果卻發現「學童在豆魚蛋肉類的攝取量竟只有2成左右是剛好在建議量以內的,其餘近8成不是超量,就是過少,呈現男生多,女生少的情形,尤其三年級的男生過量的比例更高達2成6,而六年級的女生卻是每4位就有1位攝取過少。」不僅量重要,來源也很重要!
小樂活校園食育計畫主持人楊川瑩營養師進一步分析問卷,發現「不論地區或年級,他們的蛋白質來源有9成都是來自動物性蛋白質,如:紅肉(豬牛羊)、白肉(雞鴨鵝)、蛋類,而且多集中在晚餐」。更有趣的發現是,最常吃的蛋白質種類居然與國健署的建議順序「豆>魚>蛋>肉」恰恰相反,僅11%的學童會食用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來源的豆製品,位居第四名,即便如此,每次吃的量也有近4成吃不到0.5份,且隨著年級愈高愈不愛豆製品,愈愛紅肉。
而容易造成罹癌的加工肉品呢?我們也有在此次的研究裡進一步的深入分析,發現學童攝取量也有近2成,且集中在早餐,然而加工品吃的愈多的學童,我們也發現他們的排便會愈不順,感冒的頻率也會比較高。量不對,質不優,那會不會是知識面不足呢?癌症關懷基金會藉由生動有趣的「愷兒小王子的麥普雷特大冒險」食育動漫投入校園食育計畫已有7年的時間,未來將要發展「蛋白質」這塊的動畫,讓正在成長發育期的學童能夠獲得全面營養訊息,故本次調查不僅著重在「量」與「質」,還針對學童知識面做了調查。
癌症關懷基金會發現「近9成學童都能清楚的知道蛋白質能夠幫忙肌肉增長,但是卻只有1%的學童能夠完全分辨出植物性蛋白質就只有「黃豆、黑豆、毛豆」,尤以素食學童的認知更不足。」顯示出學童在「蛋白質」的飲食教育還有一哩路要走,因此本會呼籲學童及家長們在規劃每餐料理時,能夠想起『餐餐2份蛋白質、蛋肉食物雖好吃、魚類海鮮也不錯、豆類製品會更好、加工肉品no no no。』為學童疫起吃出免疫力。
(封面示意圖與本文無關/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