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者需當心肌少症,易增加失能、臥床風險。根據台灣過去臨床研究發現,六十五歲以上的社區長者,約7-10%左右的民眾具有肌少症,相當於全台超過三十萬名長輩罹患肌少症。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陳亮恭主任,研究適合亞洲人肌少症的標準,坐下起立五次,若有困難就須懷疑是否罹患肌少症。
肌少症非正常老化 影響長者生活品質
陳亮恭說,肌少症在2016年被正式認定為疾病,而非正常老化的表現;肌少症會增加高齡民眾跌倒、衰弱、失能、臥床,乃至於死亡的風險,嚴重影響長者的生活品質。
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 專家更新正式發表
亞洲診斷標準發表滿五年後,由陳亮恭教授、日本國力長壽醫療研究中心荒井秀典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胡令芳教授共同發表「2019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更新」,除了修正部分診斷數值外,更強調社區介入的必要性,推動肌少症防治。
五次坐下+起立測試異常 當心罹患肌少症
陳亮恭表示,為了強化對肌少症的防治,在社區與基層醫療,藉由測量小腿圍、SARC-F問卷或是SARC-CalF評估三者任一項進行篩檢,異常者建議可到基層醫療院所進行肌力測試,以及五次站立起坐測試.若確有肌力或起坐測試異常,即有可能為肌少症。
肌少症可透過儀器 進一步達到個案確診
陳亮恭指出,在醫院或研究單位,若要進行肌肉量的確診,可透過雙能X光吸收儀、多頻道體組成分析儀進行測量,當確定個案明確肌肉量不足,合併有肌力或活動力的下降,可確診為肌少症。
肌少症治療藥物目前仍在臨床試驗之中,陳亮恭提醒,有效的生活型態調整與慢性疾病管理,是目前最重要的策略,包括飲食與運動的介入策略,都需與熟悉肌少症治療的醫師討論,以整體健康及慢性病的狀況進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