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球蔓延2年多,近期台灣確診案例也漸增,令不少人膽戰心驚。不過審視疫情間的台灣房市表現,卻因防疫成功、資金回流、建設議題等因素,在低利環境下交易熱絡、房價噴發。央行總裁楊金龍對此表示,為健全房市已4度調整信用管制措施,但升息與否不能考慮單一因素,對奮力購屋的年輕人也無太大助益。
近日中華民國住宅學會與政大信義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共同主辦演講與論壇活動,以「新冠肺炎疫情與房市發展」為主題,邀請楊金龍發表專題演講,他指出,近期房價上漲主因是強勁投資、預期心理、投資炒作及成本推升導致。
楊金龍強調,央行主要是控管不動產貸款風險,維持金融秩序,房市只是其中一環,因此在2020至2021年間已4度增修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防止過多資金流向市場去囤房、囤地。
至於升息與否,楊金龍首先闡述,升息不能只考慮單一因素,需大幅調升才會明顯影響房價,但恐付出經濟成長大幅減緩的代價;但若微幅調升,不僅無法達到房價顯著下修.還可能帶來額外失業,並對奮力購屋的年輕人無太大助益,主要贏家是高齡者與富有者。
儘管如此,楊金龍於結語時仍直言,基於目前全球通膨走勢不確定性,及Omicron變種病毒擴散不利紓解供應鏈瓶頸下,會觀察未來物價漲幅是否持續居高,及受疫情影響產業是否已穩步復甦,將在適當時機升息,以對未來房價產生抑制作用。
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理事長陳明吉則指出,疫情發生後,許多國家都面臨房價上漲問題,政府也齊推對策以穩定房價,台灣亦有同樣處境,根本解決之道,還是要促進一般家庭所得提升,而不是只讓資產價格更高漲,否則只會造成兩極社會,導致更嚴重的分化。
前國發會主委林祖嘉提到,疫情下台灣經濟表現亮眼,加上貨幣數量增加的效果,整體購買力提升,但產業別差異很大,獲利的產業投資與整體的熱錢競逐大幅推升房地產價值,但因租稅如房屋與土地的評定現值偏低,房地持有成本低廉,使得「囤房族」快速增加,唯有增加囤房成本才能減少囤房行為,回歸合理房價。
此外,疫情也改變居住產業許多面向,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教授彭建文舉例,如易人口群聚的辦公室及商場空間需求將會式微,反而是住宅與隨電子商務興起的廠房倉儲空間更為搶手。將捷集團總裁林長勳也提到,疫後人們重視擁有獨立居住空間,加上少子高齡化的趨勢,會更期待住宅規劃具備通透設計與軟體服務。
清大科管院榮譽講座教授張金鶚認為,近20年台灣的房價已漲了2倍多,滋養投資的風氣,加上租屋、購屋市場不夠透明,失去供需調節機制,此次疫情爆發,伴隨資金過多的雙重影響,讓房市快速被炒作,引發房價恐慌,因此應讓住房去商品化,才能有效保障自住,抑制投資。
(封面照/東森新聞張琬聆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