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歐洲人進入美洲的細菌,曾讓許多當地部落滅絕,但跟隨人類登上太空的細菌,卻因此演化出全新物種,這些在艱困環境中誕生的新生命,很可能替人類殖民火星、甚至未來的宇宙旅行提供重大幫助,而發現新細菌的地點,正是將在2030年底退役並「回歸」地球懷抱的國際太空站(ISS)。
▼跟隨人類登上太空的細菌因此演化出全新物種。(示意圖與本文無關/pixabay)
美國太空總署(NASA)去年在距離地球400公里遠的國際太空站上發現4種新的細菌菌株,且其中3種是「全新物種」,雖然科學家為證明生命可在太空中傳播,而將異常球菌屬(Deinococcus)散布在太空站外,且太空站上也有培養少量食用植物,在站內發現微生物不足為奇,但全新發現的細菌為近似羅氏甲基桿菌(Methylorubrum rhodesianum)卻又不同且未知的全新物種。
▼科學家在國際太空站上發現4種新的細菌菌株。(示意圖與本文無關/pixabay)
研究人員也在名為IF7SW-B2T的細菌菌株上,發現與植物根、芽細胞分裂有關的生長基因,NASA科學家尼汀(Nitin Kumar Singh)與卡斯圖里(Kasthuri Venkateswaran)認為,這些新生命可能改變「太空作物」的遊戲規則,尤其是來回超過1年的地球–火星旅行,與未來的火星基地運作,勢必需要太空人身兼農夫培養作物,而能在太空站這類艱困環境中存活的細菌,很可能替作物種植的研究做出重大貢獻。
然而,這項研究可能需要抓緊時間,因為國際太空站在2030年底退役後,就會墜回地球的海中。不過好消息是,人類已在太空站上培養並發現上千種細菌、真菌,當這些微生物被帶回地球時,或許能有更多新發現。而當年科學家散布異常球菌屬的研究也證實,微生物能在極端低溫與充滿輻射的太空中存活。
●以上言論不代表東森新聞立場
文章來源:國際太空站出現「外星生命」 科學家嗨翻:人類殖民火星出現重大進展
由《CTWANT》授權提供。
(封面圖/翻攝自Unsplash/CT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