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李克強讓「地攤經濟」一夜之間成了熱詞,但近日,中國官方媒體連發數篇評論,給總理口中的「中國生機」和「人間煙火」降溫。
官方截然不同的論調讓外界猜測四起,外界懷疑對地攤經濟的不同判斷是否暗示了高層的背後政治角力,而地攤經濟本身在提振經濟方面的成效以及缺點也引起爭議。
6月初,中國總理李克強考察山東煙台時,曾高度稱讚地攤經濟能創造就業崗位,是「人間的煙火」、「中國的生機」。地攤經濟隨後成為網絡熱詞,正當各個城市紛紛推出相關政策、網友們熱議擺什麼攤時,中國官媒的風向似乎悄悄變了。
6月6日,《北京日報》發出的評論措辭堅定:「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
「北京是國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國家形象。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型城市,有著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以首善標凖抓好城市精細化治理,意味著北京必須注重保持城市應有的秩序,不應也不能發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不利於營造和諧宜居環境的經濟業態。」評論稱。
這篇評論還指出,包含老城區在內的北京中心城區本身環境脆弱、商業集中、人員稠密,治理難度本就很大,遊商地攤會給城市管理、環境衛生、交通出行等方面帶來壓力,「街道髒亂、假冒偽劣、噪音擾民、遊商滿街、堵塞交通、不衛生不文明等曾經的城市頑疾一旦捲土重來,之前的治理成果都可能付諸東流。」
央視新聞評論則認為,地攤經濟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旦脫離實際,一哄而起、盲目跟風,就會適得其反,『蠶食』來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另一篇央視財經評論也認為,在中國一線城市,不宜推行「地攤經濟」。
「片面將地攤經濟炒作成靈丹妙藥,是撿到一粒芝麻丟掉一車西瓜,也是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治理乏術的表現,」評論稱。
官媒與李克強截然不同的表態引發外界猜測,一些聲音質疑中共中央出現分歧,更有人認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李克強之間存在政策之爭。
李克強在早前結束的中國兩會總理記者會上稱,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每個月的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幣左右。這短短一句話傳達的訊息在記者會後迅速引爆討論,而習近平早前才表示,2020年中國將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北京政治學者吳強認為,官媒最近給地攤經濟降溫與習近平和李克強之間的鬥爭有關係。
吳強接受BBC中文採訪時稱,李克強在記者會談到的問題,包括中國經濟處於困難境地,面臨大規模失業問題,中國還有大量貧困人口,實際是在否定過去幾年來習近平主導的扶貧奔小康路線,「實際是在談扶貧奔小康的破產」。
中國獨立政治學者陳道銀則表示,從最初的中南海「南院」(中共中央)、「北院」(國務院)之爭到此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六億人收入不足千元」的反差,似乎或隱或現一條「習李之爭」的線索。但他認為,外界不要過高估計「習李之爭」。
「從當下中國的黨政權力結構來看,習既是黨的核心又是國家人民領袖,兩人的權力結構根本不對稱,怎麼爭得起來?另外,四個自信、四個意識、兩個維護等政治紀律的約束下,李不可能挑戰習的權威。因此,外界看到的習李之爭更多是種假象。」他對BBC中文說。
新冠疫情造成不少國家和地區經濟低迷,失業率上升。早前結束的中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設定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預期目標,凸顯了今年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李克強大力提倡地攤經濟,究竟多大程度上能解決中國的經濟和失業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對BBC中文表示,地攤經濟對提升中國總體經濟並沒有多大幫助,但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吃飯就業問題,讓這部分貧困人口有一條出路。
「地攤經濟肯定不是經濟的動力,在台灣也不可以,中國經濟動力就是出口,你要賺外面的錢才可以推動經濟,」他說,「(地攤經濟)是一個失業的問題,你失業可以找到一頓飯,去靠這個為生,但是一個國家不可能就靠全民擺地攤去發展經濟。」
陳道銀認為,地攤經濟充其量只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不是就業的主要渠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有限,投資、 出口、 消費三駕馬車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地攤經濟「帶動不了經濟發展」。
但他也表示,正常國家本該既有飛船上天,也有街頭地攤,無所謂其利弊。
中國媒體報道稱,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至少已經有南京、成都、合肥、杭州、長沙等27個中國城市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
吳強認為,地攤經濟作用有限,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他聯想起了1980年代安徽小崗村首先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很有當年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味道,要給城市的平民、失業者一個基本的出路,把街道還給城市的失業者和平民,」吳強說,「這跟40年前改革開放跟小崗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有潛在的解放經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