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石虎瀕臨絶種:科技介入動物保育

聽新聞

 

▲台灣石虎(Leopard Cat)俗名豹貓或山貓。(圖/ENDEMIC SPECIES RESEARCH INSTITUTE, TAIWAN )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包括台灣石虎(Leopard Cat)在內的許多野生動物都瀕臨絶種。許多科學家開始利用科技,介入稀有動物日漸重要的保育工作。

動物保育專家解釋,石虎在台灣數量遞減的速度比起其他國家來得更快,顯示出台灣動物保育及環保的危機,運用科技介入保育工作不是針對單一動物的保育,而是思考如何做到生態平衡,讓人類與多種生物能夠共存。

石虎危機

根據調查,石虎俗名豹貓,是貓科動物中分佈最廣泛的物種,生活於亞洲各地,分佈地包括台灣、菲律賓、中國大陸和印度等地。

台灣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告訴BBC中文,石虎是生活在台灣中部低海拔山區、丘陵的夜行野生動物,多棲息於台灣中部苗栗、南投及台中淺山地一帶。

在台灣,有關石虎的歷史文獻可以追朔到1933年,大概有上千隻,但逐漸遞減。2008年,石虎被台灣官方列為瀕臨「絶種保育動物」,多生活在苗栗一帶。

 

 

隨著台灣現代化過程的推進,加上土地開發和人口擴張,石虎賴以生存的低海拔棲地迅速消失,石虎瀕臨絶種。

林育秀說,石虎的主食是老鼠,但後者常吃到農民設下的毒老鼠藥,導致石虎在獵食老鼠之後也因此受毒害死亡。以前也有人獵殺石虎,交易皮草,這些原因讓石虎數量快速減少,大概只剩下不到一千隻。

因此,除了被確認已在台灣滅絶的台灣雲豹之外,石虎成為台灣現存唯一的本土貓科動物,它也成為這幾年台灣野生保育的焦點。

近年來,台灣共發生75次石虎在道路上被汽車輾斃的紀錄。石虎遭輾斃的意外每次都會成為台灣新聞及網絡討論的熱點,各方政治人物以及保育人士開始呼籲石虎保育。

科技介入動物保育

為了避免石虎繼續遭到「路殺」的悲劇,台灣中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蔣雅郁團隊與「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等合作,開始試用一款「聲光波」的預警科技系統,在台灣公路總局的經費贊助下,設置在石虎經常出沒的馬路周遭。

該團隊表示,從今年5月運作至9月底共拍攝到17次石虎、白鼻心(果子狸)等動物,成功避免動物被車撞斃的悲劇。

蔣雅郁告訴BBC中文稱,這個如同「紅綠燈」的預警設備,會將石虎等動物的特徵事先傳到自動化動物辨識系統內。之後,如果偵測到車輛即將通過道路,並感應到石虎等動物在周遭,機器將發射聲波或光波「提醒」或驚嚇石虎等動物,中斷或延遲牠往馬路移動。

蔣雅郁說,石虎出沒的區域與人類棲息地大量重迭,許多公路切斷了石虎生活的區域。因此,研發設備的初衷是,「比起消極的呼籲汽車駕駛降低車速以及愛護環境之外,不如積極從科技中尋求保護動物的方法。」

但是,這個設備也需要其他配套。根據石虎出沒情況設置圍網,誘導石虎不要走到馬路,改走「地下動物通道」。

蔣雅郁告訴記者,這個機器也馬上要送到金門,保育另一瀕臨絶種動物「歐亞水獺 」(Eurasian otter)。

她說,專家觀察到歐亞水獺似乎對於光線開始沒有反應,因此對車燈不會迴避,而被撞斃。因此期待這款預警設備中的「聲波」功能,可以讓水獺有所反應,不要接近馬路。

石虎政治學

林育秀提到,「好聽一點是象徵,不好聽的話,石虎是擋箭牌。石虎象徵台灣環境及動物保育的困境。」

她解釋,石虎因為外表可愛親人,出沒的地方又跟民眾居住的地方重迭,與人類的關係較親密,對動物保育者來說,可以較容易推動相關保育工作。「但像是許多冷血生物,譬如蛇類,本身對生態平衡也很重要,但多數人普遍懼怕蛇類,所以就不如石虎那麼容易推動保育。」

因此,她說石虎可以當作「旗艦生物」,作為帶領動物及生態保育的領頭羊。

不過,保育石虎並非沒有阻力。

石虎主要棲息地的台灣苗栗縣便有民意代表表示,為了石虎保育而不開發公路,是在犧牲苗栗的經濟發展。根據台灣《蘋果日報》報導,國民黨也認為,現在石虎保育方法限制私人土地開發不合情理。國民黨批評說,為了保育石虎,苗栗的大型公共建設全都被預先阻擋兩年以上,此舉沒有道理。

林育秀則告訴記者,石虎在亞洲其他國家的生存情況不算險峻,但在台灣卻瀕臨絶跡。這個危機其實反映台灣在環保以及動物保育方面的危機;因為石虎生存的棲息地若受威脅,當中生存的其他生物也同樣危險。現在推動石虎保育的策略之一,是與農民及居民進行合作,溝通如何與石虎等其他生物共存。

石虎 絶種 科技 保育 介入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銀杏恐轉中颱「對台影響」? 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曝光

銀杏恐轉中颱「對台影響」? 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