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pixabay)
出訪史瓦濟蘭的蔡英文,受邀出席慶祝史國建國50週年以及國王恩史瓦帝三世50歲生日慶典的「50/50雙慶儀式」;蔡英文獲得最高規格禮遇。蔡致詞時以一句台語詞形容台灣與史瓦濟蘭兩方的關係,就是「換帖的」。
「換帖的」指十分要好的死黨、兄弟,是常聽到的台語語彙。但為什麼這麼說呢?
根據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解釋,其實「換帖的」的意思就是所謂的結拜兄弟。以往台灣社會流行結拜,以求患難時能互相幫助,有時女性也會參加。結拜時要交換記錄姓名、出生年月日時的庚帖與相關的家族資料,且將結拜的原因寫下來,並請神明做證。這個結拜儀式就是「換帖的」這句常用詞的由來。
結拜的習俗源遠流長,宋代重要類書《太平御覽》中就記載了諸葛亮與東吳使臣張溫結拜之事。
結拜的儀式可繁可簡,有時只要把名字寫在名簿上,焚香稟告祖先,這樣就完成了結拜關係。結拜有互相幫助的約束性,若結拜兄弟有難一定要傾力相助,所以有時義兄弟比親兄弟的關係更親密。
為了加強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互助關係,有時軍隊同袍之間會集體結拜,增加共患難的情誼,讓軍隊更有向心力。在古代地中海文化區就有軍隊結拜的情況,如斯巴達軍人。其實不只中國,西方,乃至於印度、美洲、非洲各地都有類似的結拜文化;比如歐洲的結拜兄弟稱為Sworn Brothers或Blood Brothers,分別為盟誓兄弟和血誓兄弟。
在非洲,不只個人與個人之間,部落之間也會結拜成兄弟部落,以互相扶持、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