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蛋問題持續延燒,就有專家點出看到缺蛋就用養雞補產能的方式是無解的,根本問題在於產能太低,台灣產蛋率只有52%,比起其他國家的80%來說遠遠落後,加上雞舍還是傳統籠飼的方式,也會造成雞隻感染風險提高,讓缺蛋問題成為惡性循環。
缺蛋再一波衝擊,日本定食連鎖餐廳大戶屋,蛋商供應量不穩,停賣茶碗蒸改成小菜替代,餐飲沒蛋賣,民眾沒蛋買,只能無力等待政府出手,從買進口蛋救急 到改善雞舍,這樣真的能解沒蛋之苦嗎?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所謂友善生產的蛋雞,以民間來講我們訂這樣一個標準,一定要同進同出,這也是有利於生物安全,如果你是籠飼的話,因為他有死亡率,死了就換死了就換,所以就沒有辦法做到同進同出。」
台灣8成雞蛋大多用傳統格子籠,只要一隻生病,其他被傳染率就很高,加上母雞沒有活動空間,缺乏活動空間會影響到抵抗力,產能自然大幅降低。台灣一隻蛋雞一年生190顆蛋,和各國平均202顆相比來得低,產蛋率排名更落後將近兩隻雞,在提供所需蛋量時看到蛋不夠,就想用養雞增加產能,卻不斷陷入惡性循環。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用原來的土地,但是我可以蓋兩層,土地也好蛋量也好,或是蛋農的效益也好,都是可以滿足的。」
產業結構不升級,補助再多可能都是枉然,因為台灣蛋雞業大多都是小規模個體戶,資訊落差加上設備簡陋,導致產蛋率落後其他先進國家,不做全面性的改革,缺蛋就會像跑馬燈不斷上演。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我們希望是能夠用這樣的錢,農委會已經訂出來定義跟指南,比較友善地慢慢建立示範場。」
10.5億經費要用對方向,別變成溫水煮青蛙,造成產業鏈更多危機。
(封面圖/翻攝自 大戶屋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