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是國安問題,台灣孩子生得少,出生28天內的死亡率卻高於日韓,研究發現,新生兒科會診可降低死亡率,醫學會呼籲修改健保給付,改善新生兒照護,健保署同意朝此方向努力。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今天舉辦「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共識會」,台大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弘傑表示,據台灣2019年新生兒死亡率資料,出生時有生命徵象的嬰兒,在28天內死亡的比例為千分之2.4。
反觀同樣少子化的日本及韓國,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千分之0.9、千分之1.5,台灣新生兒死亡率明顯高於日韓。周弘傑進一步分析,據最新資料顯示,第0天、也就是出生當天死亡原因以早產占比最高,周產期呼吸性疾患次之,此外還有先天性畸形、染色體異常及周產期感染等。
不少專家已提醒,今年逢虎年,台灣多數人仍有相關忌諱,擔憂金年新生兒恐怕會比去年的15.3萬名新生兒人數更少。周弘傑說,若今年新生兒死亡人數與去年相同,作為分母的出生人數減少,則台灣今年的新生兒死亡率只會更慘不忍睹。
周弘傑表示,若希望今年新生兒死亡率可降低至千分之2.3,只有兩條路可選,其一是催生6965名寶寶,再者是減少39名出生嬰兒死亡,顯然挽救已經出生的39條小生命更可行,建議可從新生兒死亡的最大族群早產兒著手。
周弘傑引用美國一份研究顯示,若產婦早產時能有新生兒醫師在場,可有效減少3成2的新生兒死亡風險,足以彰顯降低新生兒死亡率不能單靠婦產科醫師,新生兒科醫師也非常重要,「婦產科照顧媽媽,新生兒科照顧小朋友。」
新生兒科醫學會降低新生兒死亡策劃委員會主委林瑞瑩點出,以現行健保規定,身為保住新生兒的生命關鍵角色之一的新生兒科醫師不論是產房待命或介入,都沒有給付,甚至幫寶寶需緊急轉診到院,新生兒科醫師帶著符合救護車規格的保溫箱出隊接寶寶,也沒有任何給付,呼籲改善給付方式。
中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透過今天共識會,已聯繫排新生兒科醫學會負責人與健保署相關業務單位接洽,醫學會未來可發文與政府持續溝通未來新生兒科醫師產房待命或介入等給付方式,坦言現行給付確實有改善空間,「有做就應該給。」
(封面示意圖/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