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埔里有民眾在南安路旁中興大學實驗林的草地上,採了不明菇菌回家煮成湯,結果一家五口出現腹痛、噁心嘔吐和神經麻痺的症狀,緊急就醫,醫師趕緊給予抗毒藥劑,才緩解他們的症狀。對此,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林子超表示,從吃剩的野菇照片初步判斷,民眾應是誤食了具毒性的「綠褶菇」,此菇類是「台灣易惹事毒菇類」榜首,若吃下肚,輕則上吐下瀉,嚴重時恐致命。
▼綠褶菇為一種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圖,與本文無關/翻攝自衛福部官網)
林子超說明,綠褶菇在雨後高溫潮濕環境之下,便會以排列狀冒出,外型宛如一朵朵「秀色可餐」的白色大野菇,常被誤判採食後中毒送醫;過去曾有外藉移工大量誤食中毒死亡案例,綠褶菇堪稱台灣毒菇類的「頭號殺手」,若誤食,輕則上吐下瀉,嚴重時恐致命。他提醒,民眾在郊外看到單一個體、外觀色澤鮮豔的菇菌類,恐怕都有毒性,千萬別輕易觸摸、採集食用。
▼綠褶菇多生長於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農地。(圖,與本文無關/翻攝自衛福部官網)
另外,根據衛福部官網說明,「綠褶菇 (Chlorophyllum molybdites (Meyer: Fr.) Massee)」屬中至大型菇菌,多生長於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農地,為一種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其外表顏色淺不鮮豔,與可食用之白色雨傘菇 (Macrolepiota procera)及雞肉絲菇 (Termitomyces albuminosus)相似,常被混淆。不同點在於綠褶菇底部菌褶於早期會由白色轉為黃綠色,且菌體受損時會轉為褐色,為可辨識的重要特徵。誤食後1至3小時後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封面圖,與本文無關/翻攝自衛福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