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記者來鴻:疫情下 戴還是不戴口罩?BBC駐美記者的糾結

馮兆音 - BBC中文駐美記者 發自華盛頓 2020/03/26 09:17 馮兆音 - BBC中文駐美記者 發自華盛頓 字級:
讀稿
記者來鴻:疫情下 戴還是不戴口罩?BBC駐美記者的糾結

▲(圖/WHITE HOUSE)

當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13日宣佈因新冠病毒疫情而進入全國緊急狀態時,我和幾十位記者一起在白宮玫瑰園的記者會上見證了這一刻。

那天風和日麗,溫暖宜人,空氣裏彌漫著淡淡的木蘭花香。記者們一邊曬日光浴,一邊等總統上場講話。

我卻感覺很不安,甚至可以說,如坐針氈。因為,我戴了口罩。我不確定其他人會做出何種解讀。「他們會不會以為我生病了、把我趕出去?」我默默心想。

在那個近百名記者和官員出席的白宮記者會裏,我是僅有的三個戴口罩者之一。不曉得是不是巧合,我們仨都是華人記者。

意料之外的是,我們居然成了新聞。不少推特用戶發現了沒人戴口罩的現象,他們還指出,美國政府建議民眾社交疏離(social distancing),但這個記者會卻反其道而行。記者席密密麻麻坐滿了,周圍還圍了幾圈攝影記者與白宮官員。

在新浪微博上,中國網友對這麼多記者聚集,還不戴口罩,表示深感震驚。一個留言寫道:「哇,這些記者工作真是拼上性命了,簡直是『戰地記者』。」

近日,針對戴口罩的東亞裔人的騷擾事件越來越多,對其不利的種族歧視和排外情緒在全球各地都有出現。有一些案例,離我並不遙遠。BBC華盛頓分社的一位華人同事,在上班的途中戴著口罩。一個陌生男人走向她,朝她大聲咳嗽。還有另一位華人同事,在華盛頓市區被喊"新冠病毒",她當時並沒有戴口罩。

特朗普與其他美國高層官員近日反覆稱新冠病毒(Covid-19)為「中國病毒」,許多人擔心,亞裔在美國面臨的歧視會進一步惡化。

我很幸運,直到目前還沒有因為戴口罩或族裔身份而遭遇騷擾。但戴不戴口罩,還是成了我糾結的問題。

世界各國政府就新冠疫情下佩戴口罩,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指引。美國、英國和其他許多國家,不建議健康的人戴口罩,說只有出現了症狀的人,才應該戴口罩。

另一邊廂,從一月中起,中國就要求所有居民,無論健康或染病,都需要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香港政府也建議,在擁擠的公共場所全民戴口罩。韓國、新加坡、日本、台灣政府都曾向居民派發口罩。

許多醫療專家說,戴口罩防止自身感染新冠病毒的作用有限,但可以有效阻止戴口罩者把自身病毒進一步傳播給其他人。

如今在東亞國家,街上戴口罩者佔頗高比例。而在我居住的華盛頓特區,還有美國、歐洲的絶大部分地區,則很少看到有人在醫院以外的地方戴口罩。

有的人說,這是文化差異。在東亞,人們早就習慣了因過敏、空氣污染等種種原因戴口罩。而在西方,戴口罩通常意味著你生病了,因而就出現了上述的污名化現象。

在中國,戴口罩來預防傳染病,並不是一直以來的「常識」,直至2003年SARS爆發。

SARS疫情之初,還有很多人看不慣戴口罩的人,認為他們不是病入膏肓,就是謹小慎微。店家不願接待戴口罩者,怕他們把其他客人都嚇跑了。

直到疫情進一步擴散,人們才紛紛意識到,戴口罩對防止疾病傳播、在艱難時期凝聚社會起重要作用。

near empty NY subway
Reuters
一名戴口罩的乘客走在空蕩蕩的紐約地鐵站

關於Covid-19和它的傳播方式,我們仍然了解有限。

近來多個研究發現,感染病毒但不出現任何病症、或只出現輕微病症的人也具有傳染力。不僅如此,無病症感染者或許是新冠病毒的最主要傳播者。

考慮再三之後,我決定出門時戴上口罩。我希望,口罩至少增加一點防護,同時它也告訴身邊的人,我正在盡力採取各種措施來對抗病毒。

華盛頓至今有近200例確診病例。前幾個星期走在街上時,我常常是周圍唯一一個戴口罩的人。近日,街上戴口罩的人漸漸多了,但也遠遠不足半數。

很多人也許想戴,但口罩已全線缺貨了。

我相對年輕、健康,如果我感染了新冠病毒,很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戴口罩不僅可以保護自己,更重要的是,還能保護擦身而過的慢跑者和遛狗人、超市收銀員、公寓前台接待員……

有了這層額外的防護,我還可以把臉皮練厚,提升對抗歧視與騷擾的勇氣。

就像農曆新年時中國流行的問候語說的那樣:百毒不侵

 

【往下看更多】
震央變了!東部海域一夜連4震 氣象署:非0403餘震
新/EMPEROR再+1!「御帝和牛燒肉」查出上百公斤過期牛
地牛翻身!20:40 花蓮發生規模4.7地震

 

【今日最熱門】
長期疲倦、咳嗽恐罹癌? 醫曝「7症狀」應及時診治
台南50歲男突揮刀自宮 醫花4小時成功接回命根子
影/德漢莎航空驚險「觸地重飛」 直播主嚇尖叫

 

分享 目前無推薦商品

推薦閱讀
分享
目前無推薦商品
上一張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