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心情不好?研究:祝福他人有助感善焦慮

中央社 2019/06/16 16:51 中央社 字級:
讀稿
心情不好?研究:祝福他人有助感善焦慮

董氏基金會指出,一項研究發現,心情不好時,與其專注於讓自己感覺更好的方法,不如祝福他人,就能立即改善焦慮、增加快樂與幸福感。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這項研究發表於今年3月的「幸福研究期刊」,是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進行。

研究者請參與的大學生在建築物周圍行走12分鐘,同時分派4種任務,包含「愛心和仁慈組」看著遇到的人並在心中想著希望他能夠快樂;「相互連結組」看著遇到的人並在心中想著如何與他們連結;「向下的社會比較組」是觀察遇到的人同時想想自己有哪些比對方更好;及「對照組」觀察遇到的人並將焦點放在外表,如衣服、配件及妝容等。

參與者在行走前後進行焦慮、快樂、壓力、同理心和連結感評估。結果發現,「愛心與仁慈組」者的連結感、關心和同理心增加且焦慮下降;「相互連結組」則更具同理心和連結感;「向下的社會比較組」則未有任何改善,且在同理心、關心和連結感明顯比「愛心與仁慈組」差。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實踐結果顯示,將愛與仁慈擴展到他人身上能減少焦慮、增加快樂、同理心和社會連結感。進一步比較不同類型的人對每種技巧的反應,天生比較有覺知(mindful)的人可能會從愛與仁慈的策略中受益更多,而自戀型的人可能很難希望別人快樂。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表示,研究結果印證,幫助別人時,不論是言語上或是行為上的支持,透過簡單的同理,自己內心也會產生正向思考。此外,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會提升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是有用的,這樣的經驗有助於面對未來的挫折與負面情緒。

董旭英說,上述實驗的效果是短暫的,需透過持之以恆的同理與幫助他人,才能有效降低挫折帶來的壓力及負面情緒,建議父母可多鼓勵孩子參與社會關懷活動,從中催化同理、增加快樂。

葉雅馨也提醒,如果想透過關懷他人達到情緒紓解的效果,應以實體的互動較佳,若僅透過社群網絡可能會因為聚焦在文字、與他人的比較,反而易看到內容感到忌妒、害怕被取代、生氣或失望,破壞其中的幸福感。

 

(封面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往下看更多】
肚子大無腦! 研究:超過這數值恐有失智風險
盯螢幕太久傷身體?英國研究:不會
震央變了!東部海域一夜連4震 氣象署:非0403餘震

 

【今日最熱門】
川伯想選新北? 李四川:「我不一定做滿」 蔣秒唱歌慰留
揮出初速118.7英里生涯最強勁全壘打 大谷翔平:我打得非常好
影/德漢莎航空驚險「觸地重飛」 直播主嚇尖叫

 

分享 目前無推薦商品
關鍵字: 祝福 焦慮 研究

推薦閱讀
分享
目前無推薦商品
上一張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