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食力foodNEXT 授權 圖/食力foodNEXT 授權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履行CSR是現今跨國企業絕不輕忽的必要工作,他們視CSR為未來發展的一部份,敢於設立各項CSR目標,制定不同階段的計劃,與台灣食品業面對CSR的態度並不同。
2015年對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企業社會責任」)在台發展的意義甚大。由於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簡稱「金管會」)在2014年底宣佈,規定上市上櫃的台灣食品業編製CSR報告書,食品業的報告書數量便從2014年的3份,爆炸性飆升至2015年的28份!
這也顯示,食品業在CSR方面顯然十分被動,被要求才開始認真做。但無論如何,總算踏出了第一步。可問題是,會繳交功課的學生不等於成績優異,CSR不只是一份報告書而已,全台大大小小的業者要如何真正落實CSR政策?多年來積極推動CSR的跨國食品企業,又是怎樣改革經營模式,成為CSR的模範生?
食品業CSR意識薄弱 CSR專家:台灣落後國際至少幾十年!
頤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頤德國際」)資深經理、CSRone永續報告平台(簡稱「CSRone」)負責人陳厚儒,自2013年起每年分析台灣企業的CSR報告書內容以了解產業落實CSR的程度。他指出,在2017年出版的29份食品業報告書中,對於聯合國訂定的17項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即「永續發展目標」)著墨不多。《食力》計算食品業對每項SDGs回應率之平均值為7.1%,對比CSR表現最好產業之一的金融業,食品業遠低於金融業平均25.8%的回應率。
由此可見,即便經歷過食安風暴,普遍業者的CSR意識依然薄弱,而且對於世界關注的各項社會議題,還是不夠敏銳,更遑論與國際接軌!退一步來說,就算「功課」寫得好也不代表CSR做得好,因為報告書只能呈現一家公司的CSR作為,企業本身的CSR理念及其延伸行動才是重點,例如:家福(家樂福)股份有限公司,雖未出版CSR報告書,但因致力減少食物浪費,已連續2屆獲得《遠見雜誌》CSR 企業社會責任獎。
逢甲大學社會事業經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汪浩亦表示,由於落實CSR政策須與各利害關係人溝通,乃至調整公司內部,所需的權限很大,所以跨國企業的CSR報告書,通常是由董事會成員主導編寫,反觀在台灣食品業裡,如此重要的任務多半由非高階管理人員執行,側面反映業者對CSR未予重視。他嘆道:「台灣食品業CSR落後國際至少幾十年。」
食品業缺少CSR國際觀 對於聯合國發展目標回應率僅7.1%
台灣金融業在CSR方面資源較為充足,也受到政府嚴格規範,因而起步較早,國際化的程度較高。但2014年才開始被規範推動CSR的食品業,對於聯合國193個會員國在2015年通過的17項世界發展目標(SDGs)回應率仍相當低。
跨國企業敢於設定目標 從產品端實現永續環保
履行CSR是現今跨國企業絕不輕忽的必要工作,他們視CSR為未來發展的一部份,敢於設立各項CSR目標,制定不同階段的計劃。以聯合利華為例,作為世界第3大的消費品公司,他們認為有責任推動永續生活普及化,因此承諾在2025年實現,所有產品塑料包裝可再利用、可回收或可堆肥化,以回應全球民眾日益強烈的環保訴求。
雀巢旗下的咖啡品牌Nespresso也在全球推行永續環保,在台自2015年建立咖啡膠囊回收系統,從專門店和百貨公司專櫃設置膠囊回收箱到與郵局系統合作,計劃在2020年全台郵局都能讓消費者使用免費郵寄方式,回收膠囊。Nespresso咖啡膠囊為百分百鋁製,可以再製回收,回收之膠囊會先運至中壢的回收中心,進行膠囊與咖啡粉的分離工序,前者會重新熔解成鋁錠,可以再製為其他生活用品,後者則送到桃園的生態農場,作有機種植之用,體現了循環經濟的精神。
頤德國際總經理暨CSRone創辦人嚴德芬補充,國際企業的CSR思維與台灣業者不太一樣,如果無法達成目標,會檢討失敗的原因加以改善,再擬定新計劃,至於台灣業者,則顯得比較保守,就算有目標設定,也不一定會對外披露執行進度。
頂尖業者有義務改革供應鏈 推動CSR人人有責
雖然台灣食品業CSR發展進度落後,還是有些業者做得不錯,如泰山企業、統一企業、台灣糖業公司和聯華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皆獲得2017年企業永續報告獎。不只是大廠商,其實規模較小的食品公司一樣可以履行CSR,像是乖乖和喜年來,採購在地農產原料以生產限量食品,支持台灣農業,有助於公平貿易與社會公益,還有石安牧場興建沼氣發電設備,以雞糞來發電,亦證明了落實CSR並非頂尖業者的專利。
平心而論,一家公司的資源多寡會影響到其CSR的執行規模,但無人能置之不理。汪浩建議,台灣食產業中的大廠商與通路商,必須善盡自己在食品供應鏈的責任,率先做好CSR,繼而影響其他關聯企業(如:原料供應商);中小業者要嚴格遵守法規,確保食安品質,這是最基本的從業道德及要求。
除了業者端要自律,營造一個有利於CSR發展的環境,同樣是各利害關係人的責任。台灣政府的角色是執行監管工作,可從每年發生的食安事件來看,台灣的食安系統存有不少漏洞,如果不確實依法行政,再多的法令也只會變成橡皮圖章。再說消費者,平時對黑心廠商嚴加痛斥,購買食品時卻只看CP值(性價比),民眾應該要多多支持CSR表現良好的品牌,良心業者得到市場的正面回饋,才會努力做下去。
至於民間團體,本有教育、監督和倡議的三重社會功能,然而有些民間團體會聞風起舞,與媒體合力炒作食安事件,製造不必要的食安恐懼,無助於CSR普及化,更會阻礙甚或破壞食品業的正常發展。假如社會各界無法體認各自的責任,食品業又怎會迎來光明的未來?
(示意圖/pixabay)
※作者言論不代表東森立場※
原文▶
寫好報告書就是業界模範生?台灣食品業CSR都用講的!
延伸閱讀
▶
公司治理吊車尾,台灣食品業為什麼管不好?
▶
食品業必須注意灰犀牛效應!危機管理不是只在危機發生時做公關而已!
▶
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回報
臉書粉絲團 食力foodnext
本文經
食力foodNEXT 授權,採訪/撰文 = 劉宜叡,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