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食力foodNEXT 授權 圖/食力foodNEXT 授權、翻攝自Pxhere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法規與市場的困境下,台灣精釀廠商卻在國內保持著高度的成長率,更在國際啤酒賽事中屢獲佳績,實屬不易,期待大環境和市場的轉變能將精釀啤酒產業推向另一個層次。
在台灣喝到來自各國、不同風味的啤酒已是習以為常的小確幸,但你能想像早在2002年前,國產啤酒僅有台啤這個選擇嗎?
時光回到1922年的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將酒列為專賣事業,除專賣局外,民間不得產製與銷售,此時啤酒仍不在此限。一直到1933年,啤酒才列入專賣,但委由高砂麥酒株式會社生產,再由專賣局全數收購後統一販售。台灣光復後,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接收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改名為「台北第二酒廠(今建國酒廠)」,並將「高砂生啤酒」改名為「台灣啤酒」,開始了漫長台啤獨佔市場的年代。直到2002年台灣加入WTO,因應國際化與自由化,該年1月1日起實施,廢止專賣制度,菸酒回歸稅制,民營酒廠逐漸成立。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酒廠業務之主管機關至今仍隸屬於財政部國庫署。
近年來台灣民間酒廠發展逐漸成熟,除了國內銷售額大幅成長外,品牌也打入其他亞洲市場。看起來從此順風順水,但在台灣經營酒廠其實很不容易。
想釀酒嗎?先面臨政策面的初心者試煉吧!
在有成立釀酒廠成為一個浪漫釀酒師的想法時,先認清你對釀酒產業的想像是否符合現實。如果你覺得像在國外的小鎮裡釀酒觀光工廠很美,來看看台灣的法規吧,根據財政部國庫署「酒產製工廠設廠標準」第二條規定,釀酒廠必須設立於工業區。
此設廠規定,意味著釀酒廠廠房可能與五金工廠相鄰,空氣與水品質可能受污染,距離市區也較遠,難以營造出如國外具觀光特色的酒廠。也因此台灣的精釀啤酒餐廳也不能像國外一樣,在餐廳內釀酒現釀現喝,業者們只能在酒廠釀好、再冷藏運送至餐廳。
為什麼國外是以觀光酒廠或餐廳現釀的方式在經營呢?其實,精釀啤酒除了產品本身的品質,帶給消費者的「感受」更是產品額外價值,建立在此基礎上,觀光酒廠便是重要的一環,能到工廠參觀滿足好奇心,甚至是由第一線釀酒師講解,體驗現釀現喝啤酒,都是國外發展精釀啤酒產業的做法。台灣要想與國外發展精釀啤酒的模式接軌,或可參考國外釀酒廠法規、不限於設廠在工業區,或開放結合餐廳與釀酒工廠的「前店後廠」形式,都是可讓民眾更了解精釀啤酒的做法。
食品飲料零售產業中,電子商務比重越來越高。而台灣為了避免未成年買酒問題,現行法規規定不得在網路賣酒。2015年底馬政府任內,財政部曾研議開放網路賣酒,卻在2016年政黨輪替後因為「爭議性高、共識度較低」為由,從立法院撤案,在未取得共識前,財政部都不會再提網路賣酒修法案。
翻開菸酒管理法第30條,不難發現爭點在於難以防範未成年人買酒問題。實體通路可以驗證消費者年齡,未成年人卻可能偷成人證件來購買,難以控管。
但其實許多國家開放網路賣酒早已行之有年,根據資策會於2015年研議結果,目前世界各國對於網路賣酒有不同的開放程度與配套管制:
一、無任何管制開放的國家有8個(德國、奧地利、墨西哥、阿根廷、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酒就跟一般商品一樣,可以直接在網路上購買,完全開放、無購買條件限制。
二、開放但有但書的國家有19個:瑞典、芬蘭、丹麥、英國、法國、比利時、捷克、匈牙利、義大利、以色列、巴西、智利、南非、澳洲、紐西蘭、日本、中國、新加坡等。例如日本申購者須填報年齡或出生年月日,英國由網購業者自行決定查證方式,但收貨簽收人須達法定飲酒年齡,而中國也是規定收貨簽收人須達法定飲酒年齡。
三、只開放部分品項的國家有3個:美國、加拿大、韓國如美國各州對於網路賣酒有不同的限制。
所以說,網路賣酒這問題不難解決,只要研議出配套措施就可,例如可以搭配線上線下配套措施辨識消費者年齡,線上購買時也可以透過自然人憑證及信用卡體系作為門檻,線下僅開放四大超商憑證取貨等。
滿腔熱血和釀酒知識以外,還考驗口袋深不深!
除了政策面的限制,再來還需要面對經營層面的問題。蓋一間酒廠的金錢成本大致可分為六項:廠房營建、釀酒設備、專業技術、原料、通路與行銷費用。
廠房營建及釀酒設備採購為固定成本中開銷最大的一環。許多精釀品牌創立初期資金有限,無法負擔土地、廠房及設備的支出,需自行準備材料與配方請代工廠代工生產,但生產的產品若品質不符合預期,代工廠可能認為是原料與配方問題,精釀品牌卻可能認為是生產端的問題,因此責任難以歸屬。
專業技術上,台灣民間釀酒技術起步較晚,精釀專業知識多向國外取經,或自費到國外酒廠實習,業者也必須投入大量成本在尋找釀酒專業人才,若有自營餐廳、還需要專業侍酒師人才。研釀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營銷經理侯俊宇回憶,「掌門精釀」創立之初,在尋找專業侍酒師人才時,在人力銀行主動發了上千份的履歷邀請求職者來面試,有意願者卻不到5%。
千辛萬苦有了廠房設備、人才技術後,原料部分也是精釀業者的一大挑戰,釀酒用的麥芽種類繁多,本地大多未種植或量非常少,業者需要仰賴進口,然而小量生產的精釀廠商難以吸收動輒以貨櫃為單位的量,除了產品品項受限制外,精釀啤酒廠商也需承擔高額的成本。
侯俊宇強調:「若自有品牌的產品無法塑造個性,則需要從其他地方下手,如服務。」有了產品就需要通路賣,業者自營酒吧或餐廳可獲得推廣最佳效益,除了店面能營造符合產品特性的氣氛,第一線銷售人員也能將產品的意見即時反饋生產端,相對的,無法開餐廳的業者只能請酒吧寄賣,但品項競爭者多、難以凸顯特色。
最後是行銷,精釀業者與啤酒鑑賞專家仍在塑造精釀啤酒的定位,市場還有很大的可塑性。業者因而需要舉辦許多行銷活動教育消費者。如「金色三麥」自2014年起,連續三年舉辦國際啤酒節、掌門精釀旗下店員皆須考取侍酒師執照,協助每個客人找到精釀之於自己的理由。
2002年起,准許民間釀酒至今僅16年,細數台灣精釀這16年的發展,2016年才努力達到1.7%的市佔率,對比發展成熟度高的國家,如美國精釀啤酒市場在同年已達21.9%,其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產業的斷層、無前例可循的環境挑戰,精釀先鋒們像在黑暗中摸索,漸漸找尋出路。即使在面對法規與市場困境的夾擊下,台灣精釀廠商仍努力在國內保持著高度的成長率,更在國際啤酒賽事中屢獲佳績,相信未來政策與產業發展漸趨完善後,台灣精釀啤酒市場也能大幅成長!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東森新聞關心您。
作者言論不代表東森立場
延伸閱讀:
▶
揭竿起義15年! 台灣精釀啤酒用品味帶動市值翻倍成長
▶
從豪飲到品味 你對啤酒改觀了沒?
▶
精釀啤酒拒絕工業制式化 個性釀酒風味變化萬千
參考資料:
▶
酒產製工廠設廠標準 - 財政部國庫署
▶
菸酒管理法 - 財政部國庫署
臉書粉絲團
食力foodnext
本文經
食力foodNEXT 授權 ,採訪=高涵、嚴永龍,撰文=高涵,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