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嫩鴨肉淋上可可醬,法式料理玩創意用巧克力入菜,逼出鴨肉更豐富的口感。巧克力最常食用的還是在點心,最高檔的巧克力入口即化價格不菲。
黑巧克力中的多酚能抗氧化、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心臟病和失智風險;但消基會抽查市售巧克力,發現竟然全數含有「鎘」和「鉛」。
賣場超商貨架上堆滿各種類型巧克力,最便宜的10幾塊就買的到。台灣多數巧克力都是進口,產值高達40億,但國外產地從生產到製造,到底有沒有重金屬,消費者根本無從得知。
文化大學推廣系講師陳俊成:「巧克力不是在製造過程當中被汙染,主要是在可可種植過程被汙染。」
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衛福部修正「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首度納管巧克力,七月新制上路,違者可罰3到300萬。
巧克力中總可可固形物含量如果達到70%以上,重金屬含量不能超過0.9PPM;如果是50%到70%的巧克力,上限是0.8PPM。
鎘是一級致癌物,過量的鉛則會傷害神經系統,導致血液和腦部病變。那麼金屬元素是怎麼進到食物,我們走進園區,一探可可的成長秘辛。巧克力業者邱濬宇:「可可是幹生果,不是長在葉子端,是長在樹幹上。」
碩大的果實垂在樹幹,屏東內埔有300多公頃的可可園,堪稱台灣可可的故鄉,帶有黏性的泥土是長年吸收有機物的結果。原來可可生長容易,但相對的也很容易吸收土裡的「壞養分」。
巧克力業者邱濬宇:「土壤裡有微量元素,加上不當使用化學肥,跟土讓裡面的金屬結合變成重金屬。可可是堅果類,堅果類最會吸收重金屬,可可吸收鎘的能力比較強。」
36歲的邱濬宇是「辦桌」出身,後來轉型種可可,創立自己的巧克力品牌。為了降低汙染源,他使用有機肥料,也嘗試土質改良;定期將可可粉巧克力、甚至土壤送實驗室檢驗。
巧克力業者邱濬宇:「我們從源頭把關,我們要去農民田裏面,看他有沒有按照我們規範走,這樣消費者才有保證。」
台灣是種植可可的絕佳地區,可惜的是巧克力自製產業還不普遍。近幾年國際可可漲價,台灣又是進口大國,但不是每個巧克力輸出國都會訂立重金屬含量規定。也就是說,國內巧克力的食安有一大片的灰色地帶。
文化大學推廣系講師陳俊成:「食安五環最重要的就是源頭,如果只管產品不管源頭,那以後鐵定會出現漏洞。」
像是冬天常喝的熱可可飲就屬於原料端,成為法規漏洞。專家認為新修法規管了產品,卻忽略上游端,等同只做一半,無法有效做好百分百的巧克力食安守門。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