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接近尾聲,國內卻出現前所未有的血荒,根據統計,24歲以下年輕人,捐血人數和捐血率雙雙創下歷史新低,血液基金會預估,2030年後因為人口老化,缺血情形將更為嚴重,醫療用血量不足,慢性病患者首當其衝,該如何解決缺血危機,來看今天的聚焦真相。
外傷急診、重大手術,輸血是過程中常見的醫療行為,血液來源幾乎靠民間供給,2022年的國人捐血率達到8.08%,位居世界第一,但數據表卻藏著不能忽視的危機。
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黎蕾:「20年前我們如果捐血車開去學校,4個人裡面會有1個人就會來捐血,那現在我們的車子開去學校,大概10個裡面只會有1個。」
24歲以下年輕人捐血率從2013年14.69%下降到11.15%,其中17到20歲的捐血人數更是逐年下滑,2018年將近有10萬人,占總捐血人數的9.8%,但2022年卻只剩下7.21%,這群被視為捐血市場的主力軍慢慢在消失中。
這天下午我們實際來到人潮眾多的台北車站,捐血車苦等3個小時,只來了10位民眾,平均年齡落在35到40歲,最年輕的是她,26歲的陳小姐。
捐血民眾陳小姐:「我都會問我朋友要不要捐血,然後他可能就會說他會痛,我會說沒關係啊,可以試試看啊沒有很痛,只能柔性勸說。」
捐血民眾邱先生:「大部分都是壯年比較多,偶爾就是會有幾個年輕人。」捐血其實有4大好處,但因為捐血限制不少,導致實際狀況往往事與願違。
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黎蕾:「刺青啊、牙齒矯正這一類,就是年輕人現在比較愛美,有這些現象就是要暫緩捐血,那也許他一次暫緩,他就覺得我好像是不太能捐。」
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醫師康竣閔:「捐血車現在大該都是開到6點,年輕族群有在上班的來講,其實他們時間就沒有辦法配合。」若是血庫拉警報,只能提供給緊急手術、重大手術病患所需,慢性疾病患者輸血順序,只能被無限期往後延,專家建議有效利用血液外,校園準確落實衛教觀念才是解方。
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黎蕾:「向下扎根我們還出科普的書,就是讓國中的小朋友,就開始有接觸到、知道血液的重要性。」透過同儕力量宣導助人的榮耀感,適時搭配誘因,贈送餐券和禮品,提升年輕人捐血意願,否則青壯年淡出捐血市場後,缺血問題無法補足,成為全台醫療一大痛處。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