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太久淪快槍俠!他實戰竟「秒射」 泌尿醫曝2關鍵

聽新聞

潮健康/編輯部

他單身太久實戰竟「秒射」!  未滿30歲慘淪為「快槍俠 」

「早洩」可說是男性最難以啟齒的生理問題之一,事實上不只老年族群,就連未滿30歲的年輕人都可能成為「快槍俠」?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泌尿科李信毅醫師表示,先前曾收治一位28歲年輕男性,每當和女友激情時總是「忍不住」且很快就結束,自覺沮喪並對不起女友而就診。
 
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該男子因許久未交女友,導致發生關係時太興奮而無法控制射精頻率,進而導致早洩狀況發生。李信毅醫師指出,上述案例屬於屬於「情境性」的早洩,需要學習與調整射精的速度,甚至輔以鎮定藥物改善。最終經過治療調整,該男子的早洩情況終於逐漸改善並重拾雄風。
 
▼早洩原因。(圖/潮健康)
▼早洩原因。(圖/潮健康)
 

缺乏運動、睡不好都是風險因子?  2大早洩種類「這種」最棘手

 
李信毅醫師說明,早洩主要可區分為「終身性」或「後天性」,後天性早洩可能因心理或生理問題而產生,如壓力、心理疾病或人際關係等問題,引起患者的焦慮情緒;或是與疾病相關包括攝護腺發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睡眠品質差、代謝綜合症候群、缺乏運動與荷爾蒙不平衡等。因此治療後天性早洩的主要重點,是先處理患者的原發性疾病。
 
而真正有困難的是治療則是「終身性早洩」,這也是使病患倍感尷尬而不願意與醫師討論的潛在原因。終身性早洩的治療,除了行為治療(包括骨盆底肌運動、使用保險套、暫停擠壓技術)以外,藥物治療也需要適時介入。
 
李信毅醫師表示,已獲許可的早洩藥物包括口服藥物「必利勁」或是局部噴霧劑「賦久勁」,單價較高且無健保給付。除了上述2類藥物,亦有其餘效果不錯的藥物供患者選擇,不過皆屬於「標籤外適應症」藥物;因此整體療效與可能的藥物副作用,都要與醫師充分討論並密切追蹤,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男性要注意三大負面影響。(圖/潮健康)
▼男性要注意三大負面影響。(圖/潮健康)
 

太常自慰會硬度不足、易早洩?  男性要注意「3大負面影響」

 
另外,不少男性擔心過於頻繁地自慰,可能影響實際「提槍上陣」時的表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醫師對此表示,過度自慰確實可能影響性行為時的反應,並可能與早洩、勃起硬度不足等狀況有關。
 
程威銘醫師指出,頻繁的自慰行為,大致上容易引起3個面向的影響:
 

1. 勃起硬度不足。

程威銘醫師表示,門診中不少病人在閒暇時就會自慰,如早上起床、睡前或週末下午,將其視為一種消遣,不見得是在性慾高漲的時候自慰。其實過於頻繁的自慰,會讓陰莖的硬度不甚理想,尤其當男性意識到「晨勃」的頻率降低時,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打太多」了。

 

2. 過早射出精液。

自慰屬私密行為,通常羞於讓外人看到,尤其男性在外租屋有室友、或正處於服役期間,更會希望「速戰速決」。不過,這樣的習慣卻容易使陰莖過快射精,如欲與伴侶採取性行為時,甚至可能出現早洩的狀況。
 

3. 出現遲洩狀況。

許多男性習慣將陰莖握緊、讓手部抽動速度增加,以更快達到性高潮。不過,這卻會導致身體反應的速度跟不上手速,進而造成「遲洩」的情況,有可能造成30分鐘頻繁搓動、卻還是無法射精的窘境。在實際的性行為時更難以達到歡愉、也可能造成另一半的壓力。
 
▼男性3習慣難獲得高潮。(圖/潮健康)
▼男性3習慣難獲得高潮。(圖/潮健康)
 

有特定性癖實戰更難「高潮」?  醫示警:當心影響伴侶關係

 
程威銘醫師表示,診間亦有不少男性擁有特定的性癖,需要於特定區域、或使用特定器具自慰才能達到性高潮。例如在戶外、車輛內或公共廁所洩慾,容易因為過度焦慮、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而早洩;透過磨床、夾緊枕頭、飛機杯或潤滑液刺激陰莖。如遇上述3種情境,需要特別注意在陰莖-陰道性交時,可能更難以獲得高潮,也可能將影響伴侶關係。
 
因此,程威銘醫師建議,若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射精,應立即諮詢泌尿科醫師做改善。若在公開區域自慰則有觸法的疑慮,則可透過心理諮商改正對性行為的看法。另外,若自覺自慰的次數過於頻繁,可以透過運動、社交或從事自己喜歡做的嗜好轉移注意力,避免影響性行為時的表現。
 

延伸閱讀:
打手槍次數太多會早洩? 醫揭4種過度後果:太激烈「重要部位」會斷
他包莖60年「下面發炎」才肯動刀! 醫曝3種人更要割:順便解決早洩問題

(封面圖/潮健康)

早洩 單身 快槍俠 泌尿科 醫師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銀杏恐轉中颱「對台影響」? 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曝光

銀杏恐轉中颱「對台影響」? 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