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小兒科醫師陳木榮曾在節目上提到,醫師要懂得「察言觀色」,某次一位媽媽帶著剛出生1個月的寶寶來打預防針,結果他一看寶寶膚色異常,呈現黃色,馬上進行檢查發現,寶寶的黃疸從胸口蔓延到腳底,接著得知寶寶還會排泄「白便便」,驚覺不妙,警告媽媽再不開刀恐會致命。
▼1個月嬰兒全身發黃,還大出白色便便,讓醫師嚇了一跳。(圖/醫師好辣)
陳木榮醫師在東森綜合《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案例,曾經看到一位媽媽帶著1月大寶寶來打預防針,結果一看嚇一跳,「膚色黃的跟香蕉沒兩樣」,對方也表示自己有發現,但以為是餵母奶的關係造成。接著陳木榮打開包巾檢查,才發現黃疸一路從臉、胸口一路黃到腳底。
陳木榮坦言,小朋友就算餵母奶,照理來說前2個禮拜黃疸就應該慢慢退,因此對於這名1月大的寶寶為何會有如此症狀感到不解。因此他拿了「大便顏色卡」想詢問媽媽寶寶的排泄物狀態,結果竟是「淡淡的白色」。陳木榮解釋,排泄物有部分是混和到膽汁的顏色,這就代表寶寶身體有異常,趕緊安排寶寶進行檢查。
▼醫師表示大便顏色與膽汁有關。(圖/醫師好辣)
寶寶的檢查結果出爐,罹患了「膽道閉鎖」,陳木榮表示,一般嬰兒2個月以前開刀處理,長大後應該就不會有問題,只怕有些爸媽輕視了黃疸的問題,錯失了治療最佳時機,寶寶恐怕就會有生命危險。曾經就有案例,一名嬰兒在2歲一直沒有被發現治療,結果就因為肝硬化身亡,因此陳木榮就提醒各位爸媽發現小孩黃疸沒退,就要盡快到醫院抽血檢查,及時治療。
▼嬰兒如膽道閉鎖,必須在2個月大以前動手術。(示意圖,與本文無關/Pexels)
衛福部說明,膽道閉鎖寶寶常被誤以為是母乳性黃疸,而延誤治療。台灣嬰兒比西方嬰兒好發膽道閉鎖,一般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相當常見,出生後第2-3天出現,第4-5天達高峰,第7-10天逐漸下降,約2週消失。哺餵母乳的嬰兒黃疸期可能比較長,但黃疸指數不致升高。若第3-4週黃疸仍延遲不退,則其中有部分嬰兒可能患有膽道閉鎖,必須請醫師診治。膽道閉鎖宜在出生45天內完成診斷,原則上在60天以內 (愈早愈好)完成葛西手術,若延遲治療,手術後膽汁順利排出的機率會下降。膽汁鬱積於肝內,很容易會造成肝硬化,甚至面臨早期換肝。因此家長切莫延誤就醫及接受葛西手術的時間,以便寶寶獲得較好的預後。
(封面示意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