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的居家常備藥,想必一定包含了「止痛藥」,根據食藥署統計,國人一年花在止痛藥劑的金額為40億元,吃掉約高達9億顆。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就揭露了自行服用止痛藥的風險,像是胃痛就要吃胃藥,千萬不可吃止痛藥,因為這樣恐會導致保護胃的酵素停止分泌「雖然身體不發炎,但胃裡酵素也沒作用了」。
▼很多人身上有出現病痛,就會先吃一顆止痛藥。(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很多人一有病痛,就會想到先吃一顆止痛藥,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在節目《醫師好辣》中指出,胃酸是引發疼痛、發炎的主因,一般腸胃科醫師治胃痛,目的在於減少攻擊腸胃的胃酸,或是思考如何用一層黏膜保護胃壁,以提供額外保護,所以胃痛時應該要吃胃藥,而不是消炎止痛藥,因為會傷胃,而傷胃的原因在於「消炎止痛藥在身體的作用就是,要抑制一種造成發炎反應的酵素,此種酵素會製造出一種東西,讓人體痛、腫、紅、熱,可是這個酵素在胃裡面也有」但是該種酵素在胃裡面的時候,不是讓人體發炎,而是「製造保護黏膜的東西」。
▼醫師提醒大家,胃痛要吃胃藥而不是消炎止痛藥。(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張振榕醫師接著解釋「酵素雖然在身上是發炎,但在胃裡其實是好的,它是讓胃有保護的,可是當你吃消炎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藥)它就會把這個酵素全部停下來」醫師更說明「雖然不發炎了,但是胃裡的酵素也沒作用了」導致胃裡面保護力不足,所以才說吃消炎藥傷胃「發炎的酵素停了,保護胃的酵素也停了」胃沒有保護後會讓胃酸變多,導致胃痛。
▼消炎止痛藥會導致「保護胃的酵素沒作用了」。(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
最後,急診科醫師田知學表示,大家聽到止痛藥的這麼多風險案例,會有點嚇到,因此她出面澄清,醫師在開止痛藥給病人時,一定會把關「我們會看你的腎功能、年紀,去做調整,所以醫師開出去的止痛藥會在安全的範圍」主持人胡瓜也呼籲,身體出問題要找醫師對症下藥,免得傷了身體,原本的病痛也沒得到改善。
▼醫師在開立止痛藥時都會審慎評估。(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
另外,張振榕醫師也分享一位水電師傅因為半夜胃痛,就跑藥房買止痛藥,雖然剛開始有止痛的效果,但過一陣子他覺得第一間藥局藥效不夠,因此轉戰另一間藥局,直接跟藥劑師指定最強的止痛藥,張振榕也指出,這最強的止痛藥,就是消炎藥,也就是所謂的「非類固醇消炎藥」,也是最傷胃的止痛藥,水電師傅吃完的頭一兩天,胃痛的症狀消失了,但到了第五天之後,卻變成劇痛到整夜不能睡,於是趕緊到腸胃科就醫,照完胃鏡後檢查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整個胃爛爛糊糊的,還有很多破洞,醫師表示,吃止痛藥的胃潰瘍,會導致大面積的潰爛,「整個胃都爛掉」,最後張振榕強調胃痛要吃胃藥,吃錯藥的話反而更傷胃。
(封面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