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台灣大選2020:「外省人」投國民黨是否已成歷史

BBC 2019/12/16 08:58 BBC 字級:
讀稿
台灣大選2020:「外省人」投國民黨是否已成歷史
▲1970年蔣介石與宋美齡在台北國慶節閲兵。「外省人」由蔣帶到台灣,大多在政治上支持國民黨。(圖/Getty Images)

1949年,國共內戰後,蔣介石政府撤退到台灣。120萬左右移居台灣的大陸居民被稱作「外省人」——他們多半來自江浙、福建、山東等大陸省份,抵台後也多半從軍或從事公務員以及教師職位。因為歷史因素,早期他們對國民黨政府及領袖十分忠誠,並期盼兩岸統一,這種傾向也一直表現在選票上。

但是,隨著時間變遷,這些台灣「外省人」後代的認同似乎在發生轉變。

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鄭夙芬告訴BBC中文,根據她的分析,現在台灣已進入「國家認同」階段。來自中國大陸的「外省人」後代雖然對於中國還存在文化認同,但在政治認同上,已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不同國家,這已經成為目前台灣人認同的主流。

BBC中文採訪了出生於1990年代的外省第三代以及相關學者,觀察外省人如何影響台灣政治,還有年輕的外省第三代在政治認同上的變化。

族群政治與台灣政治

研究台灣族群政治與民主化的中研院研究員王甫昌告訴BBC中文說,族群政治與台灣民主化進程密不可分。

王甫昌的研究顯示,1970年代初期,蔣經國在就任行政院長後不久,開始延攬年輕的台灣本省籍政治人物參政,但這也開始引起外省籍政治人物或學者的不安,認為外省籍在人口佔台灣僅12%左右,如果將來民主化後,開放許多本省籍人士參政,外省籍人士可能會在台灣政壇上失勢。

王甫昌解釋,這個不安,反而引起外省籍政治人物的危機意識以及團結,並開始與本省籍民意代表在政治上有所摩擦;同時,這些政治交鋒,還有目睹外省籍政治人物的危機動員,也讓很多本省籍民眾開始萌生「族群政治意識」。

「台灣民主化能夠推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族群政治從很隱晦的態勢,到台面上的對壘。」王甫昌說。

之後,對台灣政治的觀察關鍵點之一,便是聚焦族群政治如何影響選舉。譬如1990年代,國民黨外省政治明星退黨組成的「新黨」,以台北市為中心,席捲了台灣政壇。

根據台灣媒體TVBS選後民調,直到2012年總統大選,仍然約有80%的外省人投給了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只有約10%的外省籍選民願意投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

但此次選舉之後,台灣再也沒有公開的民調公布族群背景與投票取向。因此有人認為這顯示出台灣族群政治的淡化,但也有人堅持認為族群政治仍然影響台灣政治。

無論如何,外省人在台灣的經歷,確實影響了台灣政治及民主化進程,許多媒體分析韓國瑜的忠誠支持者,也就是「韓粉」之中有許多來自外省背景的眷村或軍公教(軍人、公務員及教師,被認為較親近國民黨),這些特定群體仍然影響台灣政治。

我不是天然獨

「其實我不大接受天然獨這種說法。至少就我而言,我的台灣認同不是與生俱來。而是經過一連串的政治事件啟蒙的,不是天生的。」

中正紀念堂
Getty Images
中正紀念堂成台灣最新一輪「去蔣化」討論的主角。

Rita(受訪者的英文名, 她本人不願透露中文名字)1992年出生於台北,祖父在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遷至台灣。Rita是所謂的「外省人第三代」,她與弟弟出生時,父親還是將她的省籍填為她從未去過的中國大陸山西省。

Rita並不認同自己是所謂的「天然獨」,亦即台灣媒體形容的1990年後出生的台灣人、「自然而然」就認同台灣獨立的世代。

「就像你看到歐洲一些移民家庭的經歷,其實他們對於移民國的認同,應該也是到了那邊,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後才開始有的。」Rita補充。

Rita成長於外省氣息濃厚的軍公教家庭,雖然Rita媽媽是本省人,但也是忠黨(國民黨)愛國(中華民國)的公務員。

Rita說,雖然民進黨已經執政過了兩次,但是前幾年,伯伯(父兄)還是當面告訴她說「民進黨永遠不會幫我們,絶不能支持他們」。

戒嚴時代,台灣民眾在佈告欄前閲讀經政府核准發行的報紙。
Getty Images
戒嚴時代,台灣民眾在佈告欄前閲讀經政府核准發行的報紙。

但是Rita的台灣意識還是萌芽了。

與許多台灣30歲左右的年輕人相同,2013年發生的太陽花反服貿運動,刺激他們開始思考政治以及台灣與中國的關係。Rita回憶,當時大學三年級的她,因此開始去了解台灣的政治以及與中國的關係,在意識上對於中國政權有了批評。

Rita認為,太陽花運動助長了自己的台灣國家認同。

矛盾的政治與文化認同

Rita強調,她在政治上認同台灣,但是文化上,她承認對於中國文化的興趣親近更多,後來也去了北京工作。

「我們家是超級深藍(忠誠的國民黨或新黨支持者),從小我就跟著我父親,進出國民黨或新黨政治人物的競選總部聲援。但是,雖然我成長於1990年代,從小到大,我爸爸跟親戚自視甚高,很看不起民進黨,我台語幾乎不會講,也只聽得懂一半;後來我到北京,也是知道我親近這樣的文化。」 Rita說。

Rita的經歷顯示,許多外省第三代確實在政治意識上已經轉移。她已經和多數年輕人一樣,認為台灣與中國是兩個國家的認同。根據台灣《商業周刊》2019年的民調數據,有80%以上的20多歲的台灣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只剩下1%。

但是,Rita的家庭教育,也讓她不否認自己在文化上還是親近於她熟悉的中國文化,或者嚴格來說,在台灣的中國文化。

在政治上分裂,但在文化上未必,這是許多外省第三代現在生活的樣貌。

Rita的弟弟職校畢業後當了職業軍人,是個忠誠的「中華民國」粉。他認為未來台灣能以中華民國名義統一中國大陸。基於國共內戰歷史,他對於中國共產黨十分不滿,認為現在國民黨與中國當局過於親近,因此表示會把票投給民進黨。

長期研究台灣政治認同變遷的鄭夙芬告訴BBC中文,每次總統選舉,都有不同的議題影響選民,不同的議題也會有不同的份量。譬如歷屆大選經濟議題十分重要,但也不表示國家或族群認同不重要。2012年,馬英九雖然獲勝,但具有高度台灣認同意識的人,還是大多投給了蔡英文。

她說,早期省籍議題是爭議本省人與外省人在政治及社會上的不平等待遇,但後來在本土化運動與民主化運動結合的論述下,轉變為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對抗 。

香港出席造勢活動的「韓粉」談韓國瑜印象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省籍問題現在應該還在,但在選舉中不一定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了,」鄭夙芬解釋,「認同因素」可能在慢慢的改變年輕外省人的投票意向,而不是因為省籍的因素。

王甫昌告訴記者,許多所謂「外省人家庭」,其中約有一半女性配偶是來自本省家庭,後來女性意識抬頭的台灣社會,他們後代也非全都認同父系家庭的外省身份。

譬如,已經移民到新西蘭的張小姐,她來自母親是宜蘭人大家族,父親是外省與本省家庭結合的背景,但從小在台北長大,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移民到新西蘭後,他們也告訴當地人自己是台灣人。

總之,無論外省第三代的認同及選舉意向如何,外省第三代正在撰寫外省人在台灣的新篇章,他們的認同如何轉變或不變,仍然是許多人關注的議題。


韓粉、省籍與台灣政治

平路 (台灣作家

雖然我們都很希望台灣沒有省籍情結,但如果說省籍情結已不存在,這也是個神話。一直有很多人說省籍情結已是個假議題,可它不是。

但真正要梳理出來,要在很多方面有很深的同理心。

坦白說,台灣在很快速幾次的政黨輪替當中,沒有足夠的時間彼此了解——了解1945年剛結束被日本殖民的人不容易;了解1949年「大江大海」過來的人也不容易。

所謂的「韓粉」當中很多都不年輕,所以對於往日時光會有不切實際的想像。很早以前我說過,其實「鄉愁本身就是一個黑盒子,裏面什麼都有。」

同樣的就是我們可以看到韓國瑜崛起以後,很多支持者對他投射的感情,也有那種鄉愁在裏頭。簡單講就是韓粉普遍認為「我的昨天比今天更好」;但實際上的情況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韓粉認為,原來當時青春時光是這麼樣讓我想念,這其實是非常可以理解的情緒。

我個人反而覺得李登輝掌權的期間,某種意義上解決了本來「堅壁清野」的本省與外省的政治局面。

簡單講,李登輝是本省人,然後他在國民黨,當然後來很多人說他裂解了國民黨,我想某個意義上確實如此。因為李登輝讓原先彼此不信任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在國民黨內的分界變得模糊而且詭譎。所以,一直到現在,國民黨裏面還是有所謂的「本土派」 ,這也許是好的。

因為,如果現在是一個外省的國民黨對抗一個本省的民進黨,那麼我們期盼的台灣遠景,可能就不會是比較有意義的左與右。有意義的左右之爭,應該表現為也階級或經濟政策上的辯論,而不是圍繞族群本身的爭議。

 

【往下看更多】
不滿議員搶走籤筒!蔣根煌爆氣丟手機 當場開噴五字經
傅崐萁赴富凱飯店視察!提基礎建設沒做好:莫大羞辱
快訊/好多熟面孔 賴清德第5波內閣公布!

 

【今日最熱門】
地牛翻身!20:40 花蓮發生規模4.7地震
類流感新增4死!8歲妹「併發腦水腫」住院4天亡
別再晚睡啦!醫曝熬夜4大後果:不只傷肝

 

分享 目前無推薦商品

推薦閱讀
分享
目前無推薦商品
上一張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