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關鍵字|東森新聞:新聞在哪 東森就在哪裡

搜尋 鄧小平 的結果 │ 共找到 73

兼具感性、理性雙極化陳文茜真的「不是正常人」

變,流暢如朗詩。中美台關係,在他看來僅僅是為了逼迫台積電在美國設廠,就可以無所其極的誇張台海緊張關係,不斷地告訴全世界台灣要打仗了,甚至ABC電視台,還做了台灣全民皆兵的假新聞,他直接看透習近平的政權,要的是中國崛起,台灣問題根本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只是當年鄧小平的集體領導,改造了資本化的共產主義,當習近平政權越來越走向獨裁,陳文茜認為台海危機不會一觸即發,但是如果美國持續不理性的打壓,壓著中國經濟喘不過氣來,以戰止亂的最後一招,未來的未來,誰都不能保證。陳文茜不正常的浪漫、不正常的樂觀。他曾經開玩笑的說,每......
04-23 14:20

一場合4度失言!拜登錯把習近平喊成「鄧小平」

一場合4度失言!拜登錯把習近平喊成「鄧小平」 ... 一場合4度失言!拜登錯把習近平喊成「鄧小平」。美國總統拜登又失言了!參訪一處工廠時,他先是向工廠工人自誇能夠發射核武器,接著還把南韓總統尹錫悅叫成前總統文在寅,拜登甚至把習近平叫成鄧小平。拜登又失言了,此平非彼平,他想說其實不是鄧小平而是習近平。然而同一天同一場活動,讓他的幕僚大冒汗的發言還沒完。美國總統拜登vs.工廠工人:「我的海軍陸戰隊也帶這個,上頭有能炸毀世界的密碼,「這應該不是核武對吧」。」。然後拜登還告訴在場的南韓企業領導人,我是你們的領導人,......
12-01 11:27

名人森論題》謝金河/歷經31年台、港股指數再度交叉謝金河讚:意義非凡

年起,香港恆生指數超越台股,歷經31年,台股,港股指數再度交叉,意義非常不凡!從1978年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成為東方之珠,1990年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後,香港更成為資金前進中國的跳板,香港股市也隨之飛上雲端,尤其是1997香港回歸後,眾多國企到香港上市,更使香港股市成為亞洲最吸睛的焦點,國際資金聚集在香港,這是香港盛世的時代。而台灣則步入日本失落時代,人流,金流流向中國,經濟從此每況愈下!。到了2017年,中國進入厲害我的國時代,我最早示警:中國經濟將逐漸走下坡,日本失落卅年後會崛起,我特別指出:台灣的......
11-29 15:53

兩樣情!安徽、鄭州湧悼李克強人潮北京刪文氣氛肅殺憂六四重現

」習近平才宣布脫貧,李克強卻說了真話,在中國有六億人過得貧窮。已故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2020」:「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李克強曾經公開祭拜鄧小平,還是在民眾面前大談改革開放,這些都是人民渴望已久,也因此紐時報導中國人哀悼李克強,也哀悼一個希望尚存的時代。李克強死訊加上中共近期大換血,外界除了察覺北京淡化死訊,還發現10月份以來,7名年齡不超70歲的中共高級官員病亡,今年統計下來有66名中共省部級高官病亡,這樣的巧合令人毛骨悚然。......
10-30 22:51

從「習李時代」到「習時代」李克強驟逝揭兩人恩仇錄

平的。節目文昭談古論今:「通常這種話都是對那些志得意滿,為所欲為的人講的,意思就是你小子現在得意了,你跩起來了是吧,但是你別忘了你並不是最大的喔,你頭上還有天啊。」去年8月,李克強南下深圳期間,也特地前去祭拜鄧小平,一連串的言行,都觸動習近平的敏感神經,已故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不管有什麼樣的複雜情況,改革開放一定是堅前行。」已故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國開放還要繼續往前推進,黃河長江不會倒流。」才一年的畫面已經模糊不清,原因呢,這是網友備份的片段,原始影片早就被北京當局下令刪除,更不准報導,中國網站上......
10-28 06:30

李克強突病逝震驚各界醫療疏失?另有隱情?

,照理來說仍然有相當高的搶救機率,不至於發生憾事,相較於他的前任,溫家寶81歲,朱鎔基高齡95歲都依舊建在,李克強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了。大陸網路影片:「「鄧小平」在75歲高齡時,健步登上了黃山,他在80多歲時,還能在大海中暢游一個多小時。」傳說身邊還有一級氣功師傅護駕,就連醫生證實過,生活作息極差的毛澤東都活了82歲,如今醫療設備又更加先進,李克強也不過才68歲,卻創下中共建國總理最短命的紀錄,究竟他的醫療團隊有沒有疏失,成為外界議論的重點,也為紛擾的中共政壇,再添不安的揣測。......
10-27 22:43

揚州艦護送江澤民骨灰依生前意願撒入江海

息。據了解,歷來的中共領導人中,周恩來是第一位在生前提出不留骨灰,後來由專機載護,撒在北京、長城、天津等地,而鄧小平的骨灰則是撒入大海。......
12-12 12:25

江澤民遺體火化習近平護送胡錦濤到場致意

舉行高規格的追悼大會,全國並將默哀及鳴笛3分鐘,各地全天也將降半旗致哀,被視為國家級的追悼會。有論者認為,江澤民的功績難與中共第2代領導人鄧小平相比,但江的治喪規格卻能比照鄧小平。而鄧的治喪規格卻無法與第1代領導人毛澤東相比,顯示江澤民的治喪規格似被刻意提高;但也有人認為,毛有開國之功,非鄧、江可比擬,而鄧與江同為世代級領導人物,二人的治喪規格相彷並無可論之處。......
12-05 18:21

江澤民白血病過世北京12/6舉行追悼大會

主任委員。星島報導,江澤民是中共第三代領導核心,喪禮規格比照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將舉行追悼大會。。江澤民於11月30日逝世,遺體告別儀式預料在12月5日舉行,追悼大會將在12月6日舉行。今天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等央媒頭版統一版式,轉為灰黑色版,都有江澤民的大張照片,大標題黑框上寫著「敬愛的江澤民同志永垂不朽」,右上角則是對江澤民的評價,以此悼念他。評價上寫著:「江澤民同志是我黨我軍我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
12-01 18:53

大陸官媒報江澤民去世演奏1分鐘哀樂

評日本二戰侵略行動,卻是中日兩國民間情緒惡化的原因之一。另外英國廣播公司BBC則形容江澤民是中國近30年來,除了習近平之外,最重要的政治人物,紐約時報指出,江澤民的標誌性成就就是領導鄧小平時代開啟的資本主義轉型。......
11-30 21:59

習三任中共總書記袁世凱稱帝短影片一天下架

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選舉我繼續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20大會議,打破鄧小平立下的慣例,硬是展開第三個任期,在他欽點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中,也看不出任何有資格接班的新秀,外界普遍質疑他可能計畫長期,或者終身執政,海外的異議人士,於是暗指他為習皇帝,就在這個極度敏感的時刻,有人發現這則短視頻,在抖音被下架了。網路影片:「星月落,落日世間使得,花敗人斷腸。」這個短片的來源,為了紀念中共建黨90年的宣傳主旋律,描述中共建黨的歷史原委,但是裡面有個插曲,現在看起來就有些諷刺的意味兒。影片「建黨偉業」:「......
10-28 10:25

中共20大10/16召開陸官媒:向第二個百年奮鬥

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大會將「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總結過去5年工作,全面總結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同時「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制定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守正......
08-30 19:49

嗆投蔡817萬人不用腦!洪秀柱:代表KMT「兩岸終極統一」

擊,但她說自己是在為台灣的未來好,洪秀柱說,民進黨在歷史課本上去中國化,而且對中國極盡的扭曲跟汙衊,「在鄧小平時期,國歌、國旗都可以談,自己家裡人當然無所不談,可是那個時間已經過去了,喪失可以談的空間,現在人家那麼大而且在崛起,我們已經在退步而且很小」。此時主持人打斷洪發言指出,「根據經濟學人資料,台灣民主在167個受評國家中排行第8,而中國是第148名,怎麼不請汪洋好好檢討自己,把中國變好台灣才想加入?」洪秀柱回應,自己都已經跟汪洋講過了,「你看中國崛起當中,否則美國不會想盡辦法要掐死中國」。洪秀柱更強調......
03-11 11:59

習近平21個月沒出訪紐時:不再為國際舞台妥協

據湯瑪斯統計,疫情爆發前,習近平是第一個在年度出訪次數上超越美國總統的中國領導人。湯瑪斯分析指出,習近平在疫情前平均每年出訪14個國家,在海外度過34天,遠遠超過歐巴馬「25天」與川普「23天」。習近平拋棄過去想法,不再認為中國在國際舞台應該表現謙遜,如同鄧小平所說「韜光養晦」,而是試圖透過視訊會議,展現中國充滿自信的新形象。習近平這麼做的同時,也面臨國際間對中國政策的諸多嚴格檢視,包括疫情起源,香港、西藏與新疆的人權問題,以及日益頻繁侵擾台灣的行徑。調查顯示,許多主要國家過去2年對中國的觀感急遽惡化。加州......
10-31 10:56

共機加強擾台美學者:北京對外示強恫嚇台灣

家認為,習近平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尋求在位時實現兩岸統一,就算對台動武也在所不惜。裴宜理認為習近平對台灣如此重視,確實有追求歷史定位的考量。裴宜理說:「他「習近平」很樂意給中國人民相當於鄧小平讓香港「回歸祖國」的東西。如果他能讓台灣「回歸祖國」,對中共及許多中國老百姓來說將是重大貢獻。」但她警告,習近平摧毀前領導人鄧小平定下的接班制度,可能為中共崩潰鋪路。裴宜理說,前蘇聯時期,總書記更迭被認為有助拯救蘇聯,因為每次接班危機都代表新總書記熬過黨內鬥爭;中共內部如沒有反對力量,將失去彈性與適應能力,可能......
10-07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