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關鍵字|東森新聞:新聞在哪 東森就在哪裡

搜尋 淋病 的結果 │ 共找到 97

醫起看/不忠才會得性病?醫揭4原因:沒壞壞照感染

;或是生殖器皰疹仍可能處於潛伏期,依然具有傳播風險。隱性感染風險來源部分性病如披衣菌或淋病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仍具傳染性,此時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就可能感染。外遇行為將性病帶入固定關係中在固定關係中,若任一方曾有外遇行為,即使只有一次,也可能將性病帶入關係中。但他強調,感染性病不代表伴侶不忠。母嬰傳播、非性接觸途徑愛滋病毒「HIV」或B型肝炎,可透過非性接觸傳播,如血液、針具共用,或在母嬰間傳播。此性病風險並非完全取決於性行為本身。伴侶可能在不知情情況下感染。。......
12-16 12:58

醫起看/病人抱怨「沒亂來」還是得性病醫師分析5種可能性

例如菜花或生殖器皰疹」仍可能處於潛伏期,且有傳播的風險。未經檢測的隱性感染有些性病,像是披衣菌或淋病開始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感染者可能完全不知情,但仍具傳染性。那如果這時候發生了不安全的性行為,那當然就可能得病。外遇或不忠行為在固定關係中,若任一方曾有外遇行為,則可能將性病帶入關係中,即使外遇發生僅一次,風險也會存在。當然不是說,如果你被你的伴侶傳染了,就等於對方偷吃了。母嬰傳播或其他非性接觸途徑部分性病,像是HIV或B型肝炎,還可以通過非性接觸傳播,如血液、針具共用,或在母嬰間傳播。因此,性病風險並不完全......
12-06 22:49

約到愛滋男大生!21歲男「賭一把」篩檢後哭到崩潰

未採取行動,終究不幸染病。事實上,疾管署也曾呼籲,民眾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性行為時應全程使用保險套及水性潤滑液,除可預防愛滋病毒感染外,亦可預防淋病、梅毒等其他性傳染病;而對於有不安全性行為者或是另一半為愛滋感染者,進行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亦是預防愛滋病毒感染的方式之一,透過穩定持續使用預防藥物,讓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可預防被愛滋病毒感染。疾管署也建議,有性行為者應至少進行1次愛滋篩檢,若有不安全性行為應每年篩檢,民眾可至醫療院所、匿名......
11-26 18:23

醫起看/一週內遇兩名青少年「染淋病」就診醫曝常見症狀

醫起看/一週內遇兩名青少年「染淋病」就診醫曝常見症狀 ... 醫起看一週內遇兩名青少年「染淋病」就診醫曝常見症狀。注意!千萬別為了一時快活,而做出危險性行為的舉動,讓自己染上性病。近日,輔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王聖儒表示,他在一週內接診了兩名因感染淋病的青少年。此情況讓他不禁呼籲,「預防性行為傳染病最有效的方式,是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同時,他也透露了淋病的常見症狀。王聖儒在臉書粉專「守護兒童急診的小白醫師-Dr.王聖儒」中發文表示,他在一週內接診了兩名17歲的青少年,兩人分別因解尿疼痛、尿道流膿,以及眼......
11-07 09:32

醫起看/恩愛沒防護恐染淋病!男性症狀明顯、女性易忽視

醫起看/恩愛沒防護恐染淋病!男性症狀明顯、女性易忽視 ... 醫起看恩愛沒防護恐染淋病!男性症狀明顯、女性易忽視。注意!千萬別為了一時快活,而做出危險性行為的舉動,讓自己染上性病。長慎醫院泌尿科醫師邵郁鏵提醒,淋病是一種透過性接觸傳染的疾病,其風險不容小覷,且男女患者的症狀有所不同,男性症狀較明顯,如排尿疼痛、分泌異味;而女性症狀不明顯,易被忽略。因此,他強調,別小看淋病的威脅,「還是要好好預防」。邵郁鏵在臉書粉專「褲子裡的大象不想睡泌尿外科邵郁鏵醫師」中發文提醒,「愛情火花的雙面刃!小心別讓「淋病」找上門......
10-31 17:12

醫起看/他「做1事」喉嚨突痛爆一查竟罹患性病

查竟罹患性病。日前有名男子因喉嚨劇痛求診,最後發現竟是感染了淋病,對此泌尿科醫師顧芳瑜提醒,性病不僅透過性器官傳播,口腔也可能成為感染途徑,特別是在進行某行為時,若未採取防護措施,風險將大增。顧芳瑜在臉書分享案例,表示一名男子曾到聲色場所娛樂,期間替一名女子進行某行為,返家後開始出現嚴重喉嚨痛,擔心感染性病而就醫,一查發現的確如男子所想,他的喉嚨感染淋病。。顧芳瑜指出,口腔感染淋病時,症狀通常不如生殖器感染那麼明顯,患者多數只有喉嚨不適,且不會出現分泌物,因此許多人容易忽略風險;顧芳瑜還提到,曾有女患者治療......
10-16 23:11

「梅毒」全球拉警報!15歲青少年也確診症狀曝光

染人數計將近1萬人,與前一年相比,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增幅約為2%左右,其中又以1524歲族群感染梅毒、淋病增幅最為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感染人數雖相對較少,但增加幅度卻明顯高於男性。。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好幸福醫療體系總院長戴槐青表示,基層診所確實發現上述現象,近半年來,梅毒病例數較過去增加1015%,且患者年齡層下降,「過去多為2030歲者,近來不少患者是青少年,甚至是15歲的男性。」他分析,可能是性觀念開放所致,根據他的觀察,前來治療的患者有些已會攜帶性伴侶一起治療,以利徹底根除。就梅毒症狀,男性......
09-12 21:28

青少年性病例創6年新高16歲男一次中鏢3項

症,其中頭頸癌在亞洲國家的好發性又較其他國家高。。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去年13至18歲青少年的淋病與梅毒病例均創下近6年新高,且據相關醫學研究指出,不分性別,一生被HPV感染機率高達8成,最有效的預防感染方式就是接種HPV疫苗,而青少年階段接種則可達最大保護效果。顧芳瑜提到以目前診所曾收治的性病案例中,就有年僅16歲的青少年同時感染菜花、梅毒與淋病的病例,由媽媽陪同來檢查,經了解就是因為暑假期間和朋友們對性好奇,而有了不安全性行為導致。由於打疫苗需要父母同意,顧芳瑜表示有些父母可能會對施打HPV疫苗的必要性......
09-01 15:38

肉眼就能觀察!與陌生男恩愛醫曝3招:秒知健不健康

提到第二招分辨方式,如果一夜情對象有不正常的分泌物,例如白色、黃色、綠色,量有點多的話,就要小心可能是淋病、陰道滴蟲、披衣菌;最後還能觀察有沒有奇怪的紅腫,或下體有一些潰瘍,就有可能是皰疹、梅毒。顧芳瑜醫師提醒,若發現對方有這些情況時,就要格外小心,但若無法抗拒對方的吸引力,就千萬要記得保護自己,運動時戴保險套,雖然不是100%避免,但相對來說會比較安全。此外,顧芳瑜醫師也強調,吃「PrEP事前藥」可以預防愛滋病,若是男生的話,發生性行為2-24小時前,先一次吃兩顆,便可以安心「運動」,服藥後間隔24小時後......
08-29 13:41

汽旅約戰唸經男竟放佛經全裸打坐!她嚇壞:像邪教

右手摸胸」、「居然約到和尚」。不過也有人分享另一篇抱怨文,對象疑似和唸經男是同一位男網友,留言區還有網友透露該男疑似是騙炮慣犯,還有染淋病跟菜花,讓其他網友看了以後紛紛苦勸「他只是為了散播性病才約,建議趕快去醫院檢查。」。......
08-14 15:31

14歲男偷嚐禁果「流綠膿」母爆:對象是鄰居姐姐

性病,約砲,性行為,淋病,青少年......
08-06 11:17

16歲女偷嚐禁果「下面發臭全爛」醫示警:遇3情況快撤退

一名16歲少女,因偷嚐禁果而「下體發臭、全爛」,經診斷後發現,罹患毒、皰疹、淋病、HPV等性病。對此他提醒,在與他人進行性行為前,若遇到「這3情況」快撤退。據「TVBS新聞網」報導,黃高彬透露根據以往的經驗,情人節通常會迎來一波性病染病潮。他提到過去曾有一名16歲少女至門診就醫,表示自己在偷嚐禁果後,下體一直有異味,未料,在醫師請她脫下褲子後,發現少女的下體全潰爛,經診斷後發現,她罹患了梅毒、皰疹、淋病、HPV等性病,情況相當糟糕。針對此個案,黃高彬也提醒,若在與他人發生性行為前,發現對方有「這3種狀況」,......
08-05 11:11

26歲妹子喉嚨痛竟是淋病!醫示警:戴套仍會傳染

26歲妹子喉嚨痛竟是淋病!醫示警:戴套仍會傳染 ... 26歲妹子喉嚨痛竟是淋病!醫示警:戴套仍會傳染。近日疫情擴大,但醫師提醒,喉嚨痛若伴隨私密處有症狀,可能要小心是性病「淋病」,且就算有戴保險套,恐怕也會透過其他途徑傳染。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在臉書分享,一名26歲女性「喉嚨卡卡」伴隨反覆疼痛,起初以為是感冒,所以先去耳鼻喉科就診,但一直看不好,直到私密處出現症狀,加上「尿尿會痛」,來泌尿科治療才發現原來是淋病。。顧芳瑜醫師說明,淋病不只會藉由下體性接觸傳染,口交接觸也有可能會造成,這是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卻常......
07-04 15:56

15歲男染淋病「不戴套」又發作醫嘆:禁果效應

15歲男染淋病「不戴套」又發作醫嘆:禁果效應 ... 15歲男染淋病「不戴套」又發作醫嘆:禁果效應。注意!千萬別為了一時快活,而做出危險性行為的舉動,讓自己染上性病。日前,泌尿科醫師呂謹亨透露,曾有一名15歲少年在進行危險性行為後,罹患了淋病,經治療後又忍不住,「又再去來一發」,且未使用保險套,這讓醫師不禁大嘆,果然一味禁止,有時反而有反效果,這就是所謂「禁果效應」。呂謹亨在臉書粉專「泌尿科呂謹亨醫師-大亨醫師」中發文指出,現在診所內的性傳染病患者,比醫院還要多,「最常見的還是淋病、菜花,甚至有梅毒、愛滋的......
06-30 12:14

2個月嬰「染梅毒」發燒40度疾管署揭感染原因

周定期做產檢,梅毒檢驗結果皆為陰性,推測是懷孕32周後至生產前,因「不安全性行為」感染梅毒所致。國際間近年梅毒及淋病疫情呈現上升趨勢,且新生兒先天性梅毒數亦也上升,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我國去年新增確定感染、通報梅毒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疾管署指出,與2022年相比,梅毒上升2%、淋病上升3%;依年齡層分析,15至24歲族群梅毒、淋病增幅最為明顯;另外,疾管署表示,我國近年每年約有1至2名先天性梅毒確定感染個案,未有增加趨勢。疾管署呼籲,梅毒及淋病雖屬可治癒之疾病......
06-21 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