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Kibomango Balezi Bagunda 臉書)
非洲中部國家民主剛果城市戈馬(Goma)的體育場內,清晨6點人滿為患。體育場一頭是幾支足球隊在訓練,另一頭則是空手道和柔道練習者的地盤。
看台附近的小房間裏,還有一群年輕的拳擊手正在努力練習。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25歲,最小的甚至只有10歲;家境差異也很明顯,有些人裝備齊全,也有人連鞋都沒有。不過,他們同屬於一家拳擊俱樂部:友誼俱樂部(法語:Club de l'Amité)。
俱樂部的創建者巴干達(Balezi Bagunda)曾經是省級冠軍及國家隊成員。他在拳擊台上的名字叫做 Kibomango。他現年38歲,14歲時曾加入卡比拉(Laurent-Désiré Kabila)領導的軍事組織「解放剛果民主力量聯盟」(AFDL),卡比拉於1997年通過武裝奪權後就任民主剛果總統。
也就是說,巴干達從一名戰場上的童兵「轉型」為拳擊手——友誼俱樂部目前的33名成員中,大部分曾經也是童兵。但現在,他們的口號是:為和平打拳。
我很幸運地遇到一個好心人,他跟我有着相似的野心,因為他以前也是童兵。過去的經歷讓我們彼此的心連接在一起。
友誼俱樂部成員 Kedrique Moke,25歲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各國應全力保證18歲以下公民不直接參與任何軍事武裝活動,並不會被迫徵召入伍。國際刑事法庭羅馬規約列明,徵募不滿15歲的兒童加入武裝部隊或集團,或利用他們積極參加敵對行動者,犯戰爭罪。
但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全世界仍有數十萬未滿18歲的兒童在武裝衝突中被「招募」為軍人——許多兒童遭到綁架後被毆打就範,還有一些是為擺脱貧困、保衞家園或出於報復心理加入軍事組織。此外,兒童容易被「洗腦」的弱點也常被不法分子利用以實施恐怖行動,包括充當人體炸彈等。
民主剛果是童兵最多的地方之一。2014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報告指出,儘管在2013年進行調解之後,民主剛果和該區域內10國簽署了和平協議,但當地的軍事行動並未間斷。雖然數萬名童兵被陸續遣散,但聯合國記錄的2013年該地區武裝團體招募人員中,仍有910名童兵(783名男童和127名女童),其中剛果籍多達609人。
根據報告,童兵中近一半充當戰鬥人員,其餘從事挑夫、廚師、情報員及其他輔助工作。參與軍事衝突對童兵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他們通常會受到虐待,多數女童淪為性奴隸。大多數人都目睹過死亡、殺戮和性暴力行為,也有人被迫犯下暴行。儘管國際組織已經幫助部分經受嚴重心理創傷的孩子重返社會,但這仍然是非常複雜的過程。
成功轉型為拳手、重新找到人生意義的巴干達決定,用自己的方式幫助這些有相似經歷的孩子。一般人會覺得,這些不同種族、背景各異的「暴力分子」,如果在任何地方聚集到一起,那裏一定充滿暴力衝突。但巴干達認為,拳擊可以轉移注意力,讓孩子們忘記過去,這是一種健康的競技運動。
不過,在戈馬很難找到合適的拳擊訓練設施和場所,巴干達和俱樂部的夥伴們不得不委身於體育場裏這個小房間內,用簡陋的器材進行訓練。
將過去留在過去,我決定拿起拳套,開始訓練。
友誼俱樂部成員 Prince Mushagalusa(Rigo),17歲
友誼俱樂部的17歲成員 Prince Mushagalusa 在拳台上的名字是 Rigo,他的夢想是成為職業拳擊手。12歲時,他在民主剛果東北部小鎮布尼亞(Bunia)被強行招募進叛軍組織。兩年前被遣散後,他隨家人一起來到戈馬,住在當地貧民窟。
Rigo 在新環境的日子並不容易,他不久前剛剛從學校退學,開始練拳。「當我穿上校服去學校的時候,我總是感到很羞恥,」他說,「當看到同齡的朋友在上高年級,而我15歲卻還在上小學三年級,這讓人很不舒服,所以我選擇退學去練拳擊。」
Rigo 的父親表示支持,他認為拳擊讓兒子變得忙碌,他說:「我兒子在體育上會很有前途,我相信他會成為戈馬的泰森(美國著名拳擊手)。」
而巴干達創建友誼俱樂部的最重要目的,是想讓這些曾經的童兵忘記不堪的過往,卸下身上因戰爭帶來的沉重負擔。
另一位年紀更大的成員,同樣曾是童兵的 Kedrique Moke 已經25歲。現在依靠拳擊比賽和充當修理工、拖車工的收入,他可以養活兩個孩子。
友誼俱樂部的拳手經常跟鄰國盧旺達的拳手進行比賽,組織這些比賽的人認為,這是消解兩國軍事緊張狀態的潤滑劑。值得一提的是,鄰國對手很多也曾是盧旺達的童兵。
賽事組織者稱:「我們致力於在兩國之間推動和平,拳賽最重要的不是贏,而是要打得好看,因為拳擊的終極意義是審美和快樂,尤其是在這些長期充滿軍事衝突的地方。」
不過,擺在巴干達面前的還有很多現實的難題,比如俱樂部的運營需要訓練器材、更好的場地,以及參加比賽的交通經費。但這些困難對他來說似乎不是大問題,他說,開這間俱樂部的原始動力,只是為了給孩子們帶來希望,就像拳擊曾經給他的人生帶去希望一樣。
來源:
全球新聞雜誌、
衞報、
聯合國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