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拜登軍事護台言論 與美政府新政策一致

聽新聞

美國總統拜登武力捍衛台灣的言論,引發各方解讀。「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雷昂哈特(David Leonhardt)今天撰文稱,不論是不是失言,拜登的說法與其政府的新政策一致。

雷昂哈特寫道,拜登說話不精確是出了名。有時,他在發言時傳達自己的情緒,更甚於傳達任何具體政策觀點(例如3月間,他宣稱俄羅斯總統蒲亭「不能繼續掌權」)。

⚾世界棒球12強⚾超級循環賽 鎖定 CH51 東森新聞

這次拜登似乎故態復萌。他在回答一位記者提問時說,與協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相比,美國將採取更強有力的軍事行動來防衛台灣抵禦中國。倘若真的發生這種情況,美國可能面對與中國爆發更大規模戰爭的風險。

拜登可能只是又一次失言。紐約時報記者坎諾-楊斯(Zolan Kanno-Youngs)稱,拜登在東京記者會上說這話時,現場的白宮幕僚大吃一驚。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白宮事後發布聲明,宣稱拜登是在重申美國的政策。

不過也有理由懷疑,拜登的發言具有某種戰略意圖,就算他的本意並非他所說的那樣。一個跡像是,拜登去年曾兩度就台灣議題發表過類似鷹派言論。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的克羅尼格(Matthew Kroenig)稱:「這是拜登第3次這麼說,很好。華盛頓正在協助北京不要誤判。」

有時,台灣似乎只是美中之間許多緊張狀況之一,另外還有關稅、智慧財產、氣候變遷、人權、烏克蘭以及其他問題。然而,對中國領導人來說,台灣是唯一議題。

美國與中國1979年重建邦交後,華盛頓找到更微妙方法支持台灣。美國對台出售武器並警告北京不要入侵,但並未詳細說明美國可能會如何回應北京動武。這個政策被稱為「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且一直持續至今。這項政策大致上也很成功,台灣迄今仍是個繁榮的民主國家。

不過一些美國官員認為,戰略模糊未來不太可能像過去那麼有效。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在許多方面變得更具侵略性,習近平曾表示與台灣統一「必須實現」。

美國的核心問題是,若習近平選擇進攻,美國可能無法阻止。美國民眾已厭倦那些遙遠、不確定跟國家安全是否有關的戰爭,這種態度限制了任何一位美國總統的選項。另一方面,中國領導人將與台灣的衝突視為至關重要的國內事務,並為取得勝利而投入大量資源。

由於這些原因,保護台灣最穩妥的辦法是讓中國領導人相信,即使他們能贏得一場戰爭,其代價也足以撼動他們的政權。

拜登對台灣的一連串評論能達到這個目的。他已暗示,入侵台灣將導致美國做出重大回應,但對於具體會如何他仍含糊其辭。

紐約時報負責美國國務院採訪的資深記者黃安偉(Edward Wong)表示:「拜登並沒有說要派美軍為台灣而戰,我們不應假設他就是這個意思。」還有其他選項,如提供美國製飛機,那也符合比提供烏克蘭援助更為積極的說法。

負責國際事務的記者克勞里(Michael Crowley)稱:「美國保留了官方的模糊政策,但拜登的言論讓政策偏向鷹派。」

俄羅斯在烏克蘭遇到的麻煩,讓這一訊息更具可信度。美國及其盟國透過對莫斯科實施嚴厲制裁並向烏克蘭運送武器,來回應蒲亭的入侵。俄羅斯領導人已了解到,一場全面戰爭足以暴露過去隱藏的軍事弱點。

紐約時報負責安全議題的記者施密特(Eric Schmitt)說:「中國攻擊迫在眉睫的任何說法,我一點也不買帳,我認為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挫敗,讓習近平停下了腳步。」

當然,拜登的強硬言論,無論是故意還是粗心大意,確實會帶來風險。戰略模糊之所以起作用,部分原因是它讓台灣不致成為是在對北京實力的一種高調測試。

對於拜登的言論如果習近平選擇退縮,有可能讓習近平顯得軟弱。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亞洲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寫道:「混淆和錯誤陳述更有可能削弱而不是強化威懾。」

不過,在這一點上,美國可能需要在看起來太過具有攻擊性和太過於軟弱這兩樣風險間做出抉擇。

(封面圖/翻攝自拜登臉書)

拜登 軍事 台灣 美國 政策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