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即將在立陶宛設立歐洲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引發北京不滿,國有企業「中鐵集裝箱」近日告知立陶宛客戶,受雙邊關係惡化影響,將中斷8月底及9月直達立陶宛的鐵路貨運。
▼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長阿爾莫奈特日前表示10月將在台灣成立辦事處。(圖/翻攝自AušrinėArmonait臉書)
成立於2003年的「中鐵集裝箱」(CRCT)隸屬中國國家鐵路集團,主要經營歐洲及中亞地區,在德國、俄羅斯、哈薩克等國設有營業據點,由中國直達立陶宛的貨運線是「一帶一路」計畫的一部分。
「波羅的海通訊社」(Baltic News Service, BNS)取得「中鐵集裝箱」給立陶宛客戶的信件,內容提到由於立陶宛與中國之間的政治情勢緊張,原定本月底出發的貨運班次將取消,且所有往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的直達班次都將取消,直到進一步通知。
不過,立陶宛駐中官員尚未接獲相關正式通知。負責交通運輸事務的立陶宛駐中國大使館參贊林姆柯斯(Ramūnas Rimkus)認為,中方的決定是政治考量。
▼立陶宛日前贈送給我國2萬劑的AZ疫苗,如今又要設立代表處。
(圖/東森新聞)
他指出,中國許多大型企業是國營企業,領導層為保住職位必須對政治層峰積極主動表示忠誠,中國與立陶宛關係惡化就是個表現的好機會。
不過,他告訴波羅的海通訊社,對「中鐵集裝箱」而言,中斷直達立陶宛的貨運班次損失不大,「相較於讓黨生氣,這區區幾歐元的損失確實是風險較小的選項」。
業務涵蓋中國對立陶宛貨運的愛沙尼亞物流運輸公司ACE Logistics評估,中方的決策確實會造成不便,但不會導致巨大損失。貨物仍能從中國經由波蘭等地進入立陶宛,雖然交期、運費等成本勢必上升。
去年6月起,中國才有固定的鐵路貨運班次開往立陶宛。台灣與立陶宛關係近期顯著升溫,雙方規劃今年互設代表處,其中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將以「台灣」為名,是台灣在歐洲地區及中國邦交國首例。中國外交部10日宣布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方召回駐中大使,以示抗議。
▼日前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在微博上發文。(圖/翻攝自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 微博)
立陶宛專家學者多認為,外交單位在此之前即對北京的相關決定有心理準備,透過經濟手段施壓也是北京常用的招術。
事實上,中國外交部10日作出召回大使相關宣布後,立陶宛交通部長思庫歐迪司(Marius Skuodis )即示警,與中國的關係惡化恐影響雙邊鐵路貨運,但他同時也說,立中兩國的經濟連結不強,因此損失不大。「立陶宛鐵路公司」(Lietuvos Geležinkeliai )執行長巴圖施卡( Mantas Bartuška)甚至預測,來自中國的貨運量在秋季稍晚將增加。
根據聯合國資料庫COMTRADE,去年中國對立陶宛的出口貿易額近14億美元,立陶宛對中國則不到4億美元。
(封面圖/翻攝中鐵集裝箱網頁crc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