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11月起開始進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這是時隔十年再一次全國範圍內進行人口數據統計。
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被視為是中國當局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由於中國長期採取「計劃生育」政策,很多學者也關注此次普查結果是否會進一步凸顯老齡化危機,促使當局全面放開生育政策。
數以百萬計的人口普查員開始前往城市社區和鄉鎮村落,挨家挨戶開始上門登記工作。官方媒體報道稱,普查對象包括中國大陸公民和長期在中國居住的港澳台和外國居民。
據報道,此次人口普查將從2020年11月1日到12月10日進行入戶登記,在2021年4月開始陸續公布主要數據。
受訪者需要提交包括個人基本信息,以及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和住房等情況。
官方媒體報道稱,普查對象是在中國大陸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但不包括在中國境內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員。
例如,河南省政府在10月30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就透露,此次普查根據不同的普查對象,將具體分為四種普查表,包括「短表」「長表」「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普查表」和「死亡人口調查表」。
大多數中國大陸公民只需填寫「短表」,但官方將從普查對象中抽取10%填寫「長表」。長表項目更多,比如填表時需具體到「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等職業。針對海外人員的普查表,除了基本個人信息,還包括入境目的、居住時間、身份或國籍、就業情況等項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7JA4zB_XGI
此次人口普查受到很多學者和民眾的格外關注,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它可能為中國潛在的人口危機敲響警鐘。
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已實行近半個世紀。為了控制人口增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對夫婦只被允許生育一個小孩,這被稱為「獨生子女」。違背規定者需要交納高額的社會撫養費,一些地方甚至強迫婦女引產。
在2010年的普查後,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總人口雖接近14億,但總和生育率僅有1.18,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國政府隨後在2013年啟動一方是獨生子女夫婦可生兩個孩子的政策(單獨兩孩),並在2015年進一步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即夫妻雙方無論是否是獨生子女都可以生兩個孩子。
儘管當年的人口普查數字對於當局決策起到了多少助推因素不得而知,但普查的數字無疑喚起更多人對中國潛在的人口危機表達擔憂。
中國經濟學家任澤平在10月公開撰文表示,中國之前放開「單獨二孩」和「全面二孩」後,生育效果均不及預期,並大幅低於反對放開生育派的預測數據,這導致中國出生人口持續下降,老齡化加速到來。因此,他呼籲從放開三孩開始逐步推進,盡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
此前,中國官員曾多次否認中國將面臨人口危機。在2017年的一場發佈會上,時任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的王培安表示,到2030年峰值時期,中國仍有14.5億左右,到2050年還有14億左右的人口。
「中國的人口問題不缺數量,不光是現在不缺,未來幾十年,未來一百年都不會缺人口數量。」王培安說道。
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研究員、出版有《大國空巢》一書的人口學者易富賢易富賢認為,此前人口普查中存在的多報現象可能誤導當局進行各項決策。他認為,低生育率導致的勞動力負增長將無法支撐已經鋪得很大的內政和外交。
在今年6月發表在《社會科學論壇》上的一篇論文中,他預測中國的實際人口「很可能只有12.55億,不可能超過12.83億」,中國面臨「史無前例的老齡化危機」。
「希望這次人口普查能反映真實的嚴峻情況,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現在肯定需要調整了,」易富賢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CZULQA9-4s
中國國務院去年11月簽批《關於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表示普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中國人口數量、結構、分佈、城鄉住房等方面情況,為「科學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
據報道,當局動員了近700萬名普查員對4億多個住戶進行填報。
中國媒體報道稱,相比10年前的普查,此次普查將不再使用紙張,而是由普查員使用電子設備採集,隨後直接上報數據,公民也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自主填報。
一些中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表達對於人口普查中需要填寫房產信息的擔憂,猜測「查房」可能是為了日後收房產稅鋪路。
中國國家統計局回應稱,「查房」的目的是為了查凖人口,為了進一步「了解人口的居住狀況、生活設施、房租水平」,並非首次納入普查範圍,號召民眾「無需過度解讀」。
當局還表示,此次人口普查取得的數據將嚴格限定用於普查目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提供、洩露,不得作為對人口普查對象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
易富賢對BBC說,此次人口普查與此前的最大區別是新增了身份證信息的填寫,而這也是他認為最重要的改善。
「10年前的人口普查其實做得很差,都沒有排重的機制,」他說道。「當時由於不登記身份證,很多打工的人既在城市被登記一次,又在農村老家被登記了一次。」
易富賢表示,由於人口數字往往和中央對地方的各類投入和資源掛鉤,例如教育經費、是否修建高鐵等,在此前的普查中一些地方政府也主動利用「見人就登」「見戶就登」的漏洞進行重報。
他認為,此次人口普查開始登記身份證將在一定程度上封堵這一漏洞,但仍待解決的統計問題是如何篩除通過不法手段,獲得多個身份證的人群。
作為近現代政府經常使用的工具,人口普查被相當多的國家用於了解全國人口、住房以及相關的重要事項。
1790年,美國政府展開首次具有現代意義的人口普查後,諸如自殺率、犯罪率、宗教分佈、男女比例等社會概念隨之出現。如今,很多國家都於每10年舉行一次普查,例如美國同樣在今年舉行10年來的再一次人口普查,英國則從1801年以來每10年舉行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中共建政後的政府進行了第一次全國性普查,結果顯示當時中國總人口為6億人。這一數字包括了沒有直接調查的海外華人、台灣、港澳與西藏民眾。
距離中國本次人口普查最近的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當局宣佈全國總人口為13.7億人,共有家庭4億戶,男女性別比為105.2:100。
無獨有偶,在海峽另一側的台灣,政府也宣佈從2020年11月起開始進行「人口及住宅普查」。台灣的人口普查目前採取三種方式,分別為「網路填表」「派員面訪」及「留置填表」。
台灣媒體報道稱,為了鼓勵民眾參與普查,行政院主計總處還推出了抽獎活動,幸運的民眾可以獲得iPad、相機或藍牙耳機等禮品。踴躍填報的上網民眾甚至導致網絡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