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冠確診人數破500萬,總統川普簽署「縮水版」紓困措施

聽新聞

▲馬克·梅多斯(左)和斯蒂文·姆努欽作為白宮的代表出席談判。(圖/Getty Images)

美國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確診數字突破500萬例之際,當地時間8月8日,在與國會民主黨人的談判陷入僵局後,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數項行政令,旨在延長部分已經過期的疫情紓困措施。

白宮與國會民主黨議員就新一輪疫情紓困方案談判破裂。總統特朗普周六簽署行政令,繞過國會,延長部分紓困措施,包括繼續向失業人士發放救濟金,但金額由每周600美元,下調至400美元,州政府須承擔部分費用。白宮沒有透露,聯邦政府為此項計劃負擔多少。

特朗普批評民主黨無意就紓困方案達成共識。 「佩洛西和舒默(民主黨)選擇以此重要援助為人質,極力阻撓我們想要的東西,及惠及國民的東西。」

。
Reuters

美國單日(8月8日)新增逾52000宗新冠肺炎病例,累計逾514萬人染病,逾16萬人死亡。

此前,每周600美元的額外失業補助已在7月底到期,上千萬美國人因此面臨可支配資金大減的影響。另外兩項行政命令則涉及保護房客的暫緩驅逐措施以及學生貸款減免。國會因應疫情的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最後談判嘗試宣告失敗。

全球大流行疫情令美國經濟陷入停滯之際,民主、共和兩黨在經濟救助計劃的各項事務上仍然存在分歧,包括失業救濟、給學校的財政援助、國庫的現金注入等等。

雖然,美國目前的失業率仍然維持在10.2%,但已高於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任何時候。

失業救濟金和聯邦政府暫停驅逐令均已過有效期。

未能盡早就新一輪經濟救助計劃達成協議,將會令數以千萬計的美國失業人士失望。他們在全球大流行期間,在原有的失業救濟金基礎上每周領取600美元(450英鎊)的額外救助;而這部分補助已於上月到期,共和黨人希望降低金額。

周五(8月7日),美國眾議院發言人、來自民主黨的佩洛西(Nancy Pelosi)在國會山的辦公室內召開會議,與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和白宮幕僚長馬克·梅多斯(Mark Meadows)商討。

佩洛西在一個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她願意將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通過的3.5萬億美元(2.7萬億英鎊)刺激計劃下調一萬億,但是遭到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否決。

「我們下調一萬億,你們上調一萬億,」她在向媒體表述她的立場時說,「我們有道德義務,要找到共識。」

姆努欽在周五走進佩洛西的辦公室時,就指她的提案是「試都不用試」。

共和黨人更傾向於一個總額接近1億萬左右的方案,並且希望協議包括對僱主的法律保護,防止僱員作出以冠狀病毒為由的醫療賠償要求。

他們所期望給地方政府的援助,要遠低於民主黨人的預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UU6ze2gXg

周五晚上,正在度周末的總統特朗普在他位於新澤西州貝德敏斯特鎮(Bedminster)的高爾夫俱樂部裏忽然召開新聞發佈會,將這個僵局的責任歸咎於民主黨的國會領袖。

「南茜·佩洛西和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繼續堅持激進的左翼政策,這些與(抗擊)中國病毒毫無關係,」他說。

他還表示:「如果民主黨繼續劫持這個至關重要的紓困計劃,我會以我作為總統的權力行動,讓美國人得到他們需要的救助。」

特朗普簽署新的行政令下,政府會暫緩徵收全年收入少於10萬美元人士的薪俸稅;寬免學生貸款利息至年底及暫緩驅逐政府資助房屋的租客。

美國的失業率在7月繼續下降,但是比起5、6月,下降的幅度要小得多,令經濟復蘇的希望受到打擊。

。
Getty Images

談判在過去兩周一直在進行,而此時美國的新冠病毒疫情死亡人數已超過16萬。

美國的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病例總數遠高於其他國家——比第二多的巴西(超過300萬例)和第三多的印度(超過209萬例)多至少200萬例,而且美國在整個夏天裏的感染率在持續地上升。

美國國會目前已經撥出約3萬億美元作為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救助。

國會內部的一些共和黨議員不希望再支出更多。近半數共和黨參議員表示,他們會反對任何新的救助方案。

在90分鐘的會議之後,參議院民主黨領袖查克·舒默向媒體表示,這個局面「令人失望」。

「我們是在再次要求他們公平一些,各讓一步達成共識,而不是帶著一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態度』,而他們似乎正是這樣。」

美國 武漢肺炎 特朗普 紓困措施 白宮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銀杏恐轉中颱「對台影響」? 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曝光

銀杏恐轉中颱「對台影響」? 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