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協議達成一波三折,雙方正進入曠日持久的經濟對抗。與此同時,美國應該如何對中國強硬,如何在競爭中戰勝中國成為美國輿論關注的話題。
今年9月在韓國首爾的辯論會上,中國著名經濟學者林毅夫教授與美國歷史學者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討論結束時打賭。林毅夫認為20年後,中國將超過美國,而弗格森則不同意中國經濟會超過美國。
不過弗格森在討論中承認,中國經歷了史無前例的迅速工業化和經濟增長,按照購買力評估,中國經濟已經超過了美國。但弗格森指出,中國取得經濟和科技成就的手段缺乏正當性,例如國家支持企業進行不公平競爭以及技術盜竊問題。
這大致反映出美國的專家和決策者對於中美競爭的討論,其中主要的話題就是中國能否超過美國,以及應該如何對付中國的問題。
弗格森本周在《紐約時報》撰文,描述中國和美國經濟共生關係的新詞「中美共同體」(Chimerica)已經不反映現實,新冷戰已經開始。
目前中國對美國構成的挑戰具有舊冷戰時期美國的主要對手蘇聯不具備的特點,其中主要是經濟挑戰。蘇聯從來沒有像中國這樣顯示出強大的經濟活力和科技競爭力。
美國前國家安全局局長羅傑斯(Mike Rogers)最近在廣播節目中說,在冷戰中蘇聯的挑戰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和軍事方面,但是今天的中國對美國的挑戰除了表現在上述方面以外,更主要的是經濟能力方面的挑戰。他說,歷史上美國從來沒有遇到過在經濟能力上如此接近的競爭者。
美國媒體報道說,羅傑斯是美國政策圈最早對諸如華為和中興這類中國技術公司的國家安全威脅發出警告的人。他在2012年就同其他人一起撰寫過50頁的報告,指出這些中國公司與北京共產黨政府存在長期合作的關係,提醒美國情報界和國會關注華為和中興這類中國的科技巨頭。
中國國家調動資源和力量的能力被說成「舉國體制」,佔經濟主導地位的國企被認為是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手段。中國的國企和「舉國體制」一直成為美國的指責目標。
羅傑斯在討論如何對付中國競爭的時候也強調了中國公司獲得國家支持的問題,即中央控制的投資,提供緩衝保障,這都是美國公司沒有的,這令中國取得對西方競爭者不平等的競爭優勢。
11月初中共中央全會通過的決議強調了中國體制在1949年後以及市場經濟改革後歷史上的主要作用。在官方決議中,「集中力量辦大事」被列為中國制度的優勢。官方媒體也提到在科技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方面,依靠舉國體制優勢的重要性。
中國把取得21世紀的技術制高點作為發展目標。羅傑斯認為,美國商界首先明白中國這個目標,然後才能努力同中國競爭。中國正在集中力量推動下一代的技術進步,諸如量子計算機,5G網絡,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和其他關鍵技術。
他認為中國的策略是,先在上述關鍵技術中取得進展,在全球推廣中國的技術標凖,然後大力發展中國公司,對「過時」的西方公司取而代之。
在美國這位前國家安全局局長看來,中國的許多戰術令美國難以應對,例如盜竊知識產權,政府補貼科技公司,把企業利益同政府研究相結合。他還提出如何對付中國的具體建議,即維護美國商業理念的同時又能戰勝中國競爭。
他認為,美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和中國競爭並非良策,加大美國政府對技術公司干預在美國不會取得良好效果,「美國商業公司在政府支持下取得競爭者的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也不可行」。
不過,他認為美國仍然能大幅度改善公共行業同私營行業的合作關係。他認為,在過去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就顯示了這種合作的力量,其中有政府和私營行業的精華。當時美國被認為落後於蘇聯,但是美國能利用政府和工業界的優勢,取得了「一些令人驚異的經濟優勢」。
儘管如此,羅傑斯認為把中美在貿易,盜版或安全方面的對峙比作「冷戰」沒有益處,對中國複製試圖當初針對蘇聯的「遏制」戰略也不會奏效。
但尼爾·弗格森在《紐約時報》中撰文說,中國的挑戰比冷戰中蘇聯的挑戰更大,因此與中國的新冷戰會更冷,時間更長。他還說,在冷戰中西方有「北約」遏制蘇聯的擴張野心,但在新冷戰中還沒有建立類似組織遏制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