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首例!孕婦死後在墓中產嬰…胎兒卡一半

▲(示意圖/pixabay)

過世後還能分娩?義大利考古學家近期發表了一篇驚人的研究,在2010年出土的一具中世紀婦女的骸骨兩腿間,發現其胎兒的骨骸,而考古學家也相信,胎兒是在母親身亡,才被排出,形成極為罕見的「棺材分娩」。

▼(圖/翻攝自《每日郵報》/《世界神經外科》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 義大利費拉拉大學(Ferrara)及波隆那大學(Bologna)的研究人員在科學期刊《世界神經外科》(World Neurosurgery)中一篇報告指出,2010年考古學家在義大利中北部名為伊莫拉(Imola)的城鎮,發現一座可追溯至西元7至8世紀的墳墓,裡面有一具相當完整的婦女骨骸,還有一具38周大的嬰兒骨骸。

▼(圖/翻攝自《每日郵報》)


研究人員發現,墳墓內的婦女年齡介於25到35歲之間,而胎兒的頭部及上半身在母體外,下半身仍留在母體,因此推測這名婦女應是在懷孕的狀態下被埋葬,而且在墓中將死胎排出體外。研究人員判斷,母子在埋葬時應該都已經死亡,並解釋這是相當罕見的「棺材分娩」,可能母親屍體分解的過程中,體內產生氣體,形成壓力將嬰兒擠出。

▼(圖/翻攝自《每日郵報》/《世界神經外科》)


此外,研究人員還有發現,該名婦女的頭骨有5毫米寬的鑽孔,懷疑是義大利中世紀的手術痕跡,用來治療包括妊娠疾病等各項疾病,也可能是為了緩和子癇(Eclampsia)所帶來的症狀,而這名婦女可能就是因為妊娠失調,導致相關併發症死亡,也有可能因鑽孔手術而死,不過這都只是猜測,目前並沒有辦法證明她死亡的原因。但無論如何,這不僅是中世紀為數不多的鑽孔案例,也是胎兒在孕婦過世被埋葬後,受擠壓而分娩的唯一案例,成功為神經外科及妊娠的臨床病史留下了新的紀錄。

▼(圖/翻攝自《每日郵報》/《世界神經外科》)


往下看更多新聞

最常見的保存屍體方式,除了乾屍與屍蠟外,還有一種是「溼屍」!西元1972年在馬王堆漢墓中發現「辛追夫人」的屍體,沒想到在地底下埋藏2100多年後再出土,她的皮膚仍保持彈性,震驚當時的考古界。後來辛追夫人被保存於湖南博物館內,天天都有專人「護膚」,是世界上第一具出土的「濕屍類文物」。據了解,辛追夫人至今已有2200歲了,有著「東方睡美人」的美名。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Huangdan2060


據歷史記載,辛追是西漢時期、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死於西元前186年,推測大約50歲左右過世。1972年時,在馬王堆漢墓的一號墓中發現辛追夫人的屍體,雖然辛追夫人在地底下已埋葬了2100多年,但外型並無缺陷,皮下組織富有彈性,關節尚可活動,而眼睫毛、鼻毛尚存,左耳鼓膜完好,手腳的紋路皆清晰,宛如剛入土的屍體,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濕屍」,震驚當時的考古界。

目前辛追夫人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有一群專業工作人員細心照料,不僅得每天「體檢」,還得使用特製的保護液,維護其環境以及監測動態。擔任湖南省馬王堆古屍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的羅學港,也被稱為東方睡美人的「私人醫生」,他透露,辛追是世界上第一具出土的「濕屍類文物」,對考古和文化的貢獻重大,不過因為沒有前人經驗,該如何將整具濕屍完善保存是一項大挑戰。

▼ 模擬辛追夫人的原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Huangdan2060)


而過去5年博物館歷經修復工程時,辛追夫人仍安好地躺在原地,館方甚至為了還原「發現時的現場」,特地將陳列方式改為「瞻仰式」,也為確保「新寢宮」不受斷電影響,別出心裁採用雙電源保障和獨立空調系統,24小時監控各項指標;也為避免於整修期間的震動破壞文物,博物館內還特別設置一個核心文物保護庫房,以保護辛追夫人。

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辛追夫人的遺體之所以歷經2200多年,仍保存良好,主要是因為密封、深埋形成的低溫、缺氧以及無菌的環境;而它死亡原因,據病理推斷,可能是因為膽絞痛所引起心臟病發作致死,享年50歲。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棺材分娩 義大利 考古 生產 東森新聞雲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