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建案越來越多,最近頻繁傳出鄰損事件,尤其是地盤下陷房屋傾斜,事後有些建商卻拿不出賠償金,導致受害住戶求助無門,現在有專家質疑,建商的資金和資格審查有嚴重有疏漏。
居民成列拖著行李箱逃離家園,因為旁邊的施工導致他們的房屋傾斜,就怕大規模坍塌,逃命要緊。受害住戶:「你被別人從你家趕出來,接下來去哪裡不曉得。」
受害住戶:「(下午)五點多聽到東西轟一聲,當初是說不會但是我們是有這個擔憂,沒想到就真的就應驗。」
心裡的惡夢一夕成真,讓人如何是好?即便兩天後就被告知可以返家,但多數人還是住得心有餘悸。我們實際到現場查看,這位葉先生的兒子們直到現在還是不敢回家。受害住戶葉先生:「當然擔心啊,當然會怕,怕沒辦法啦,(兒子)住到禮拜天才回來的。」
部分住戶沒了旅館補貼費,只能硬著頭皮搬回家。但眼前景象要如何住得安心?不僅傷痕累累,無法忽視的還有變成斜面的樓地板。
彈珠保溫瓶快速滾向屋內,傾斜角度生活中還是很有感,尤其從屋外看,原本還有明顯間距的兩棟樓,現在卻緊緊靠在一塊。
然而這樣的情形並非單一事件,而且近期一再發生。從大直基泰案爆發沒多久後,台北市北投區、大同區,先後又出現建案鄰損事件,造成房屋龜裂漏水。
全台各地,像是台中、屏東、花蓮都有災情,只是令人憤慨的是,部分受害者根本得不到應有的補償。記者vs.建築師何鴻志:「如果說經由專業的技師單位,他們判斷「結構」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可能還是有一些傾斜,但是這個變成說,可能是所謂民事的部分,(所以一般這種狀況,是不一定會賠償的嗎?),就看建設公司的誠意。」
建商造成鄰損,只要未達法定標準,多數蓋完房子後就會拍拍屁股轉身走人,居民只能繼續住在傾斜屋。畢竟在法規上,建物傾斜率低於1/200不須估算「傾斜補償費用」。傾斜率得嚴重到超過1/40,才能依照「拆除新建」的造價估算。許多受害者求助無門,只能帶著恐懼度日。受害屋主:「這樣(鐵條)掉下來,我這麼多年來收衣服,我都要戴安全帽,如果說我就這樣被它插死,可能都沒有人知道。」
受災戶:「建商就說包商的問題,包商就說台電的問題,台電來我就打電話給台電,每家我能打電話的都打。」
案件纏訟漫漫長路,受害者宛如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只是隨著全台都更案興起,建案鄰損事件頻傳,周遭居民的權利誰來把關?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我們都知道說,危老都更的特色就是旁邊都是密密麻麻的,那我們要開發的案子通常都開挖地下三樓、地下四樓、地下五樓都很深。所以說,在很接近的這些舊社區,它的風險值比例上,本來就會高非常多。」
老舊社區內新建案想發揮最大價值,進行深開挖。這時扎實的地下工程計劃,連續壁建造尤其重要,但現在原物料上漲加上持續缺工,動輒上百上千萬的鄰房維護、土壤改良措施,對部分業者來說恐怕是能省則省。
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那假如他要把這些費用,都省下來的話,那他當然就是用賭的,因為一挖就有可能就裂了,裂開的程度多大 ,會不會傾斜、會不會倒塌 ,他就已經在「賭」這件事了。」
建築師何鴻志:「(建商)在遴選營造廠的時候,你是不是就只選價格最低的,可是那有沒有思考過說,那他為什麼價格可以那麼低,也許現場施工單位的人員的經驗,如果不是那麼足夠的時候,對於一些監測系統所產生的異樣數據的判斷,他就沒有比較缺乏一點警覺性。」
不僅營造廠素質參差不齊令人擔憂,還有建商資本額的審查門檻過低。以三重「玖長建設」案例來看,資本額僅有1500萬意外發生後一度傳出,連理賠金都拿不出來,法規明顯有疏漏。
建築師何鴻志:「目前確實台灣對於這個建設公司資本額,並沒有門檻的限制不像對於營造廠,有時候也會你會看到一些,資本額不是很大的公司去實施一個,將來是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都市更新的案子這個都有的。」
在建築法規不夠嚴謹下,建商烙跑受害者數量不斷新增,買賣市場上就有不少像這樣子的危險傾斜建築,還在如常交易。在地震頻傳的台灣,若沒有更加縝密的制度保障,人民安全恐怕還有更多的未爆彈隱藏其中。
(封面示意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