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嫂從不正眼看人!小姑高中畢業就工作 堅持不搬走原因曝光

▲(圖/東森新聞)

新北市新莊上週發生一起嫂嫂殺死小姑的水泥封屍命案,消息一出讓附近鄰居都不可置信,看不出凶嫌和死者之間有如此大的嫌隙,還指稱他們家境不錯,有多處房產收租,死者母親生前就是位包租婆,但死者友人聽了卻駁斥「怎麼可能!」表示死者因為家境不富裕,高中畢業就出社會賺錢分擔家計,房貸多半都是由死者支付,連交男友的時間都沒有,哪來的富裕之說。

▼(圖/東森新聞)


根據《蘋果日報》報導,游姓友人表示死者生前曾透露,父母還在世時嫂嫂就常做出詭異的舉動,不但讓家人無法安靜休息,還頻頻和母親發生口角,死者忍無可忍向哥哥告知這個狀況,得到的卻是消極的答案,兄妹倆為此大吵一架,弟弟更因為惱人的嫂嫂搬離家中。

沒想到母親離世後,嫂嫂的行為舉止更加詭異,開始把矛頭指向姑姑,死者體諒哥哥選擇隱忍,游姓友人就多次勸死者趕快搬離,但死者因為經濟因素,再加上房子是父母親唯一留下的東西,堅持守住這份回憶,怎料最後竟演變出這樣的悲劇。

▼(圖/東森新聞)


游姓友人之所以會發現死者消失,就是因為對方約3年前開始接觸路跑,曾表示父母因為身體健康出問題相繼離世,深深警覺到健康的重要性,而路跑是最容易入門的運動,死者開始積極報名參加,原訂要去台東南橫路跑活動,卻在約定時間遲遲沒有出現,大夥才因此起疑。

▼凶嫌。(圖/東森新聞)


其實凶嫌的詭異行徑也讓鄰居早有感覺,鄰居透露,案發前凶嫌就一直怪怪的,從不跟附近鄰居打招呼,也從不正眼看過人,就連住在同的屋簷下的婆婆都視而不見,時不時會聽到凶嫌對婆婆大小聲,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沒想到凶嫌竟和姑姑之間也有嫌隙。至於在當地住了20年的婆婆,對公益活動相當熱心,都會義不容辭現身幫忙,怎料2、3年前突然消失無蹤,後來才知道夫妻倆相繼過世,非常惋惜。

▼死者最後的身影。(圖/東森新聞)


往下看更多新聞

新北市新莊發生駭人聽聞的水泥封屍命案,而且凶嫌竟然是死者的嫂子,姑嫂之間到底是有多大的恩怨,要痛下毒手?凶嫌的父親說,女兒不滿小姑常常打電話來抱怨,姑嫂感情越來越差,凶嫌的哥哥還說,妹妹曾經傳Line說想殺了小姑。而命案曝光的關鍵人物是死者的楊老闆,案發後,老闆爆料死者的哥哥第一時間阻擋他上樓查看,也為這起案件再添一層疑惑面紗。

死者葉女與嫂嫂張女感情不睦、積怨多時,疑因家中房產問題,才種下殺機。重達14磅的啞鈴,不顧小姑哭天搶地的求饒,往她頭上猛砸,頭顱兩邊被啞鈴打到凹陷,前額也被打凹,血肉模糊,頭部爛到連頭皮沒了,還將她拖到浴室溺斃,作案手法令人髮指。葉女友人哀慟透露,她在遇害前其實有傳了一張瘀青照,友人當下沒察覺是警訊,如今接獲噩耗,才回想這是最後的求救訊息。

▼死者傳的瘀青照,竟是最後的求救訊息(圖/東森新聞)


警方查出,張女殺人後,還一連三天買水泥封屍。13日行凶當天的下午一點多,張女來到距離住家附近的生活百貨買水泥,因為一開始買的量不足,她還分三天跑三家店購買,一共買了30包。對此,凶嫌父親跟哥哥也想起,其實她早就有透露過殺機。嫌犯哥哥表示,「我妹都有傳LINE給我,她當時就有講(想殺小姑),我以為當時在開玩笑的」。

▼殺小姑花3天買30包水泥封屍 父兄:曾透露殺機

而這起大嫂殺害小姑的命案,最先察覺不對勁的,就是死者上班的公司老闆,原本都會正常上班的葉女,從13日開始無故曠職,於是老闆開始積極打電話、傳LINE,隔天14日就來住家找人,卻被兄嫂擋下,16日又來查看,發現實在不對勁,報警請警察陪同進入,老闆2度找上家門,案情才曝光。

朋友表示,死者葉女的房間在廚房隔壁,半夜常常會聽到凶嫌大聲關冰箱的聲音,而死者也曾在紙條上寫著「冰箱請關小聲」,甚至多次向哥哥反應問題,但哥哥態度消極,希望不要把事情鬧大。

據《蘋果日報》報導,有鄰居指出,葉家母親3年前病死在大樓電梯內,而葉母生前曾抱怨媳婦(張女)態度惡劣,大家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但張女卻只煮自己的飯,葉母只得自己下廚張羅三餐。

▼死者用紙條的方式和嫂嫂溝通(圖/東森新聞)


回顧命案,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死者是自己的親妹妹,凶手卻是自己的結髮妻,哥哥難道都沒有察覺異常嗎?明明死者遇害後他就在家中,連沒有血緣的老闆和朋友都發現不對勁,是真的不知情?還是護妻?有待警方抽絲剝繭,調查出真相。

▼一家伴屍四天 哥哥不知親妹家中遇害?




嫂嫂 姑姑 水泥封屍 房貸 東森新聞雲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蘇力颱風接力 周末將有颱?氣象署最新說明

蘇力颱風接力 周末將有颱?氣象署最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