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中,記錄了太陽花學運的前後過程,導演傅榆今(1)日在洛杉磯出席映後座談,提到了當時在學運中碰到的挫折,她強調太陽花學運雖然過去了,但不應該被忘記,台灣的希望就在每個人身上。
2014年318學運對台灣社會造成劇烈影響,傅榆以當時的領袖陳為廷、中國大陸在台留學生蔡博藝,為主要拍攝對象,記錄了2人在學運前,參與了不同社會活動的過程,和學運後的人生轉變,在近2小時的片長中,真正出現學運的場景只有20分鐘。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在多個國家放映。(圖/翻攝自「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臉書)
傅榆透露,她對2人持續追蹤的用意,原本是想要探討兩岸青年、公民社會對話的可能,然而在學運落幕後,2人的人生各自急轉直下,讓她感覺十分挫折,「我把自己對改變社會的期待,放在這兩個人的身上,但實際上,我慢慢變成一個被帶領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力量。」
陳為廷爆紅後,遭起底高中時期曾經在捷運襲胸一名高中女學生,隨即又被披露,他在客運及夜店性騷擾,性騷擾醜聞連環爆,他只好淡出政治參與,而另一名主角蔡博藝也因身為陸生,在大學時期還因為參選學生會長引發爭議,甚至被大陸政府盯上,在「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一片獲得金馬獎殊榮後,她更是被大陸網友無情圍譙,「妳爹娘因為妳工作都丟了,對得起他們的養育之恩?」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在多個國家放映。(圖/翻攝自「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臉書)
傅榆回憶當時,她遭遇了社會運動之後的心理創傷,「當你很用力做一個運動,後來發現,事情沒有你想像的那樣改變,可能還倒退。這段時間大家可能也會有這種感覺。」
傅榆當時沉澱了一年,再度和2名主角見面,回頭看初步剪好的影片,在訪談時又忍不住失控痛哭,發現「答案就在自己身上」,因此最後讓痛哭的片段成為結尾,傅榆談起自己的迷失,是因為當時覺得社會運動能夠立即改變社會。
▼傅榆在國外也響應反送中抗議運動。(圖/翻攝自「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臉書)
然而現在她相信,「改變是一點一點發生的,它沒有那麼快,而每個人都很重要。」傅榆強調,希望就寄託在每一個人身上,「有越來越多我們這一輩的,在各種領域做自己能做的事,這就是我片子最後的結論」,如今洛杉磯台灣會館有上百名觀眾坐滿禮堂,就為了觀賞這部紀錄片。
傅榆只希望讓太陽花學運被下一代記得,「太陽花才發生5年,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歷史事件,很多國高中生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更別說台灣更早以前發生的事」。
(封面圖/翻攝自「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