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板不時傳來惱人聲響,不是家具拖動,就是物品掉落,天天處在這種環境,你受得了嗎?
噪音竟然引發殺機,長期以來就常有大樓公寓鄰居間為了聲音問題反目成仇,王教授:「半夜施工敲打、電鑽、拉桌椅,有時持續性有時間歇性,我太太在家,我會說你小聲一點,她會怪我說我以前不會這樣,就是對聲音比較敏感。」
王教授在大學教哲學,和太太住在這棟民國64年的老房子,結構是特殊的梯田式設計,樓上樓下住戶相連,原以為退休後可以靜心安養晚年,四年前樓上搬來新鄰居,從白天到深夜經常性的噪音,讓他焦慮、失眠、神經衰弱,甚至已經求助身心科。王教授:「四年多來,人怎麼受得了?就像你被抓起來嚴刑拷打,你已經心生恐懼加上神經已經被弄亂調,會變得異常敏感。」
忍無可忍卻溝通無效,遠親不如近鄰的格言聽來格外刺耳,王教授為了噪音把鄰居告上法院,案件還在纏訟,但聲音的干擾已經讓他身心俱疲。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傳到我們視丘,這邊就像轉運站,接著要把訊息傳到前額葉理性大腦,是什麼聲音?是有人要對我不利?為什麼會不舒服,再來就是邊緣系統,就容易有一些負面情緒出來。」
精神科醫師揭露長期的噪音會侵蝕人的身心靈,它讓人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嚴重還會自律神經失調,通常40分貝以下可以舒適安眠,超過40分貝的聲音會對大腦帶來多種干擾,甚至聽力喪失,偏偏台灣大多數的住宅都沒有透過建築工法達到「降噪」,因此噪音問題幾乎已經是全民公敵,台北土木技師公會副理事長蘇模原:「舊的房子它還沒有隔音,有可能透過樓板傳到結構體比方說樑或柱,再往下傳,該怎麼辦?我們走進一棟毛胚屋,看看樓板結構,怎樣降低聲音的影響,2公分厚的橡膠吸音墊鋪在15公分厚的樓板上,鋼筋、混凝土加上隔音層,能有效降低17分貝數,但民國80年以前房屋樓板多為12公分甚至更薄,80年以後開始有15公分樓板出現但不多,110年1月起,新建築法規上路,取得執照的建案都必須符合這項規範。」
台北土木技師公會監事林景棋:「根據研究如果增加到19公分,也就是依照現在規定的15公分再增加,是有效減低噪音,但你要想像每一層樓板增加4公分,建築物面積樓層要增加多少重量?」
透過建築工法的確可以有效降噪,但要達到完全無聲,技師說難如登天,同住一棟建築物,就難免會有干擾,鄰居之間相互體諒以及自律,或許才是解決噪音的良方。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