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商飯糰」沒炒飯症候群? 專家揭關鍵製作過程

聽新聞

「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持續擴大,引起廣泛關注,衛福部資訊處處長兼前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指出,此案可能與所謂的「炒飯症候群」有關;不過,有人好奇,為什麼超商販售的飯糰卻不會出事,專家對此解釋超商的飯糰製作過程。

★延伸閱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疑雲 疫調專家何美鄉回應了

據了解,該次食物中毒事件最開始是2名前往寶林茶室用餐的民眾,分別因腸胃不適就醫,其中一位39歲男性,於店內食用炒粿條、香蘭葉果汁,而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心悸等症狀,甚至休克,就醫仍不幸身亡,之後更陸續有民眾送醫。

★延伸閱讀★即/「寶林」中毒案累積11例 出現腎衰竭、敗血性休克

▼李建璋醫師在臉書PO出一張炒粿仔條的照片,分享自己的看法。(圖/翻攝自Chien-Chang Lee 臉書)

案件爆發後,李建璋在臉書指出,這些患者都有提到同一道「炒粿仔條」,令人聯想到醫學上的「炒飯症候群」,即煮熟的米飯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以上時,可能導致特殊細菌「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的生長,因為仙人掌桿菌有孢子,所以較為耐煮,即使炒過也殺不死,若是不幸吃下肚,在適當溫度下這些孢子萌芽就有可能會產生症狀。

李建璋表示,粿仔條通常是煮熟後先放在外面,需要烹調時才用大火拌炒,這樣的烹調方式確實有可能造成炒飯症候群,但最後仍需靠著微生物或毒素檢查證據才能確定。

不過,有人好奇,米製品放在室溫2小時就有危險,那為何超商飯糰不會出事?對此,臉書粉專「農藝女孩看世界」指出,超商飯糰的加工大廠通常有ISO 9002、ISO 14000、ISO 22000國際標準驗證,作業流程已經做好一切的風險管理。

▼有專家解釋超商飯糰的製作過程。(圖/翻攝自農藝女孩看世界 臉書)

再者,超商飯糰的加工流程,從洗米、生米加水到煮大鍋飯就是自動化產線,中間沒有人手淘洗米粒,都是由機器清洗、自動加水烹煮、自動翻鍋。

而包飯糰的階段,海苔跟餡料都在溫控18度處理,包飯糰的工人全部穿隔離衣髮網手套,沒有人徒手接觸飯糰;飯糰包好要送到超商販售時,全程使用18度冷鏈車,直接送到超商的冰箱架子上,所以風險自然就小很多。

不過,粉專提醒民眾,人的手上充滿大腸桿菌,飯糰打開還是快點吃掉比較好;李建璋醫師也提醒,放在室溫過期的米飯澱粉類,即使加熱仍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烹煮好後最好是立刻放進冰箱,或是放在煮飯鍋維持60度以上,以免產生炒飯症候群。

(封面示意圖/photoAC)

寶林茶室 超商 飯糰 炒飯症候群 專家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康芮吹出「台北7年來最猛」颱風夜! 暴雨還沒結束「全台10縣市警戒」

康芮吹出「台北7年來最猛」颱風夜! 暴雨還沒結束「全台10縣市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