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真相/網路浪潮衝擊書店 倒閉潮如骨牌效應

聽新聞

你多久沒看書了呢?網路崛起後,現代人閱讀習慣改變,讓實體書店經營越來越困難,一間間接連熄燈。有專家呼籲,書籍不只是商品,更是文化保存的媒介,該如何挽救書店倒閉現象,來看今天的聚焦真相。

中央環形座位書香環繞,從書架取下一本書,文字間的墨香勾起閱讀慾望,但實體書店的獨有魅力,近幾年卻面臨存亡危機。誠品生活董事長吳旻潔:「2020年跟2021年,這兩年因為疫情的影響,確實有使我們的營收,大概掉了將近兩成左右。」

疫情重創營收,歷經敦南店熄燈,信義店又將在年底關門,實體書店龍頭誠品生活,股價從十年前200元,如今剩不到三成。再來看看曾是誠品最大競爭對手的金石堂,全盛時期全台百家分店,如今僅剩1/3。

另外,你還記得新學友書局嗎,曾經擁45家門市,經歷颱風淹水虧損六千萬,隨後爆發財務危機宣告破產,實體書店從榮景到凋零,令人不勝唏噓。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不是我喜歡不喜歡,而是它對我有沒有啟發。」他是林榮基從小就是愛書人,反送中事件後定居台灣,繼續以獨立書店,實踐他的時代革命,他宛如一本活歷史,見證了閱讀習慣,從紙本走向網路的變化。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手機啊,還有一個生活壓力太大,時間太少,睡覺啊,你自己的生活要處理好啊。」

網路取代紙本書店首當其衝,2017年文化部調查,台灣2000多家書店,僅剩869家正常運作,號稱八百壯士垂死奮戰,探究原因,跟利潤被無情壓縮息息相關,以林榮基的銅鑼灣書店為例,一本書若200元,實際利潤不到50元,而且書店門可羅雀,經常一天賣不到10本,加上店租電費,若不是還有熱血怎麼撐得下去。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七折(進價)的話,還有扣稅啊等等其他成本,加起來沒有30%。」利潤被壓縮是「內憂」,網路書店是「外患」,內外交迫下,實體書店的倒閉潮,如骨牌效應,現在一間一間倒下,網路書店沒有店租,人事成本更低,可以透過打折創造優勢,但書店的功能跟價值,不應該在利潤消長中被稀釋,這是新的文化危機。

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劉定綱:「一本書當然是一個商品沒錯,可是它同時也是一個文化商品,文化商品我們就會對它,有文化多樣性的期待,不會因為它是暢銷書,或是一個比較冷門,在價值上有所不同。」

為了生存,出版業先前發起,「圖書折扣秩序制」立法連署,要借鏡其他先進國,明定出版品銷售折扣上限,保障出版業和實體書店利潤,與此同時,實體書店也在替自己找生存之道。

不單純只是書店,它也可以是逛街購物的一個好去處。以餐飲和禮品銷售挹注營收,不少書店以複合式經營,在網路浪潮中尋找契機,因為愛書人,始終喜歡翻閱書頁,咀嚼文字芳香,別讓書店消失,因為真正的閱讀樂趣,絕不是網路資訊所能取代。

(封面圖/東森新聞)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崛起 閱讀 習慣 書店 熄燈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朝野開戰Live/防選罷法三讀!綠委破窗佔立法院議場

朝野開戰Live/防選罷法三讀!綠委破窗佔立法院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