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約莫手掌大小的信封袋,看起來很像復古小糖包,你知道這什麼嗎?民眾:「蝦子、烏龜,然後有人在咳,拿著掃把,感冒藥嗎。」
兩位女同學盯著眼前古早藥包圖片拼湊線索,試圖解開謎團,猜出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收藏民眾:「(蝦)還有烏龜,這樣簡稱起來就是『痚呴嗽』。」
仔細看,黃色藥袋上印著大大「成藥」二字,還有紅色蝦子和拿掃把的烏龜圖樣,用台語發音就變成「蝦龜掃」,也就是專治咳嗽的藥包。民眾:「感覺還滿可愛的。」民眾:「比較直觀比較好用啦。」收藏民眾:「文盲比較多,大部分都是用看圖來解釋,這個東西產品。」
來自南投的收藏民眾說,因為當地的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是她丈夫,加上丈夫老家是開雜貨店,當中常民用品最有趣的商品之一藥包,封面畫上蝦子台語唸「蝦啊」,烏龜拿掃把台語唸「龜掃」,合起來就變「蝦龜掃」,也就是台語所說的「因氣喘引起的咳嗽」,讓當時4、50年代有許多不識字的民眾,可以看到圖案就聯想到是治療咳嗽的藥包。
另外,還有畫著雙手摸太陽穴象徵頭痛,手摸臉頰代表齒痛,女子額頭放冰袋表示感冒發熱。南投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梁志忠:「寄藥包的時代都是畫圖案,常備良藥就是說家家需要,50年代才會有的藥。」
盛行1960年代,藥商所創的寄藥包行銷模式,讓在識字率不普及的年代,看藥包就淺顯易懂。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