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11月24日止,共有23位12~17歲青少年出現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當中19人為男性,有3人僅需門診追蹤、不需住院、16人住院後已出院,另有4人為女性,均須住院、3人已出院。
▼青少年第2劑BNT、成人第3劑準備開打。(示意圖/東森新聞)
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青少年症狀以急性胸悶、胸痛為主,約佔8成,其次則為運動後或平躺時出現呼吸困難的情形,較少數則會出現發燒或心悸的現象,大多數在兩周內發生不適症狀。
至於16名青少年經住院評估檢查,有12人心肌酵素異常,約佔75%、心電圖異常的有15位,約佔73%、心臟超音波明顯心室收縮功能下降的有2人,約佔13%,經觀察後有15人已出院,1人出現併發症。
陳婉青補充,多數個案出院時症狀都緩解,雖然也有重症,但和疫苗相關性有待釐清,相關預後情形還有待了解,所以國內接種第一劑BNT疫苗後出現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情形,其實和國際上的情形都差不多,以男性居多、大部分在接種後2周內發生、多數為輕症。不同年齡層和性別也會影響病況,以美國和以色列的情形為例,這2國青少年間隔3-4周接種第二劑的話,第二劑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為第一劑的10倍左右。
▼截至11月24日止,共有23位12~17歲青少年出現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示意圖/東森新聞)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參考加拿大、歐盟、英國等研究發現,若將第一劑第二劑的施打間隔從3~4周延常至6~14周後,發現中和抗體生成不會因為延長時間減少,但有發現心肌炎發生有明顯減少。
李秉穎說,台灣會專家諮詢委員會會建議青少年打第二劑,主要是因為變異病毒不停出現,台灣隨時可能有社區傳染風險,間隔時間久,心肌炎發生率比間隔較短時間低,為建構較完整的群體免疫保護網,因此建議施打。但美國曾發現青少年打第二劑發生心肌炎比率仍有上升,特別是年輕男性,因此青少年接種第二劑仍須關注第二劑的不良反應。
▼9/22開放青少年施打BNT疫苗第一劑。(示意圖/東森新聞)
不過,很多家長仍然擔心接種第二劑是否弊大於利?李秉穎說,很多國家一開始也有這樣的疑慮,包含英國在內,也向台灣先前一樣暫緩第二劑接種,但評估利弊得失,接種仍是利大於弊,因為自然感染新冠肺炎仍會出現心肌炎,發生率遠高於疫苗所引起,且病毒還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重症,甚至死亡。
李秉穎也說,青少年為社區防疫中重要一環,就像流感疫苗,相關接種風險很低,但學校又是呼吸道疾病容易傳播的場域,李秉穎也舉5月本土疫情爆發為例,1人確診就要考慮停課,不只造成社會負擔,也可能交互傳染給兄弟姊妹,再向外傳播到其他校園。李秉穎強調,利大於弊的考慮不僅限於重症風險,還要考量整體社會情形,所以還是建議青少年打第二劑,但仍尊重個人自主意願。
●以上言論不代表東森新聞立場。
文章來源:青少年第二劑將開打 心肌炎症狀「急性胸悶」最常見!2周內發生
由《CTWANT》授權轉載。
(封面圖/CT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