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納女士(Dagmar Turner)今年53歲,她住在英國南部的懷特島。特納從10歲起就開始拉小提琴,為無數觀眾演出過,可謂經驗豐富。
然而,這次的表演卻讓特納心裏沒底,因為這次可不是一般的演出。特納需要在醫生為她實施開顱手術,割除她腦內的腫瘤時演奏小提琴曲。
這聽上去好像是天方夜譚,而醫生為什麼讓特納在手術時還拉小提琴呢?
原來特納女士在2013年被確診患了腦癌。當時,醫生為她切除了腫瘤,特納也接受了放射治療。但是,去年12月醫生發現她的腫瘤復發了。
這次,醫生為她安排在倫敦的國王學院醫院做手術切除腫瘤。為特納女士主刀的是神經外科醫生阿什坎教授(Keyoumars Ashkan)。
但特納擔心手術有可能損傷她控制手部運動的大腦神經,影響她將來演奏小提琴。阿什坎教授非常理解特納女士的擔憂。
於是他們一起研究設計了一個手術方案,讓特納在手術過程中演奏小提琴,通過聽特納女士的演奏來判斷腦神經是否受損?
特納女士的腫瘤長在右額葉附近,其控制的區域包括左手。
阿什坎教授希望手術不但能保持特納左手的正常功能,而且還要絲毫不損壞特納需要控制小提琴弦音高和音色的手部精細活動。
無巧不成書,阿什坎教授本人也是一名獲得音樂學位的鋼琴家,所以他非常理解特納女士的擔憂。
而且, 他深知作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家,不光是靠右手技能高超,左手的細微動作也至關重要,因為它關係著演奏的音質和音色。
阿什坎表示,手術若是在20年前,能夠保留患者的基本功能就很不錯了。很難想象手術能像現在這樣盡力做到完好無損。
手術前, 特納女士和丈夫一起從南部的懷特島趕到倫敦,進一步就手術細節與醫生磋商。
最後, 阿什坎教授和特納女士決定在開顱後,讓特納保持清醒狀態。然後,由特納女士提議何時開始演奏小提琴。
阿什坎教授說,這樣做能讓他更放鬆。 因為只要特納女士覺得可以,他就有信心。
特納女士也成為英國首位在蘇醒狀態下接受腫瘤摘除手術的人。 而且,她還能演奏小提琴。
特納女士演奏的曲子是現代作曲家格什溫的《夏日時光》。
手術室的醫生們邊進行手術,邊聽她演奏,更重要的是通過監聽演奏來判斷腦部神經是否正常。
有趣的是,特納女士手術前以及過程中還有一些意外的小插曲。
首先, 特納女士從懷特島趕往倫敦時, 竟然忘了帶自己的小提琴。
幸虧她從一位倫敦朋友那借到一把小提琴。
在手術前,特納女士給手術小組交代:對她直呼其名;對她的小提琴要畢恭畢敬。
手術在1月31日上午如期進行,醫生先為特納女士實施了全身麻醉,然後在手術進行過半時讓她蘇醒。
由於需要演奏,所以特納在醒來時必須能保持直立的姿勢,方便她演奏。
儘管手術前, 手術團隊制定了精密的計劃,但在實際過程中仍然有意想不到的問題, 例如,在特納女士拉小提琴時,琴弓正好能碰到阿什坎教授的頭。
因此,阿什坎教授說他必須小心翼翼,保持特定姿勢,以免發生意外。
除了演奏《夏日時光》外, 特納女士還隨心所欲地挑選了其他一些曲子,包括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的《第五交響曲》等。
阿什坎教授表示,雖然他是主刀的外科醫生,但他還需要懂音樂才能聽出特納女士演奏音樂的好壞和細微變化。
當特納女士演奏《夏日時光》時,阿什坎知道這個曲目,因此心中有數。
但當特納女士演奏德國作曲家馬勒的《第五交響曲》時,他就心裏沒譜。但是,幸運的是麻醉師熟悉這支曲子。
手術一共持續了4個小時,並且很成功。 特納女士也已經康復出院。
在接受BBC廣播4台採訪時,特納女士說,自己根本不記得什麼了。但有一句話她聽見了,她聽到有人告訴她他們切除了95%的腫瘤。
手術兩個星期後, 特納女士已經重返舞台,參加了懷特島交響樂隊的演出。
其他手術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