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電影《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中的小丑魚「尼莫」父子嗎?牠可是深受許多人喜愛,但如今擁有亮橘色外表的牠們,在野外也面臨了許多問題!澳大利亞菲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的研究顯示,人類產生的夜晚光照,對動物的危害遍及整個生態系,小丑魚若晚上暴露在人造光線中,而讓魚卵無法孵化,導致無法順利孕育下一代。
海洋生態學家Emily Fobert表示,60天後,在自然光下的小丑魚卵孵化率達86%,但被人造光影響的小丑魚卵,卻完全沒有沒有孵化,且這些發現可能會擴展到其他珊瑚礁魚類,因為許多魚類具有相似的繁殖行為,包括傍晚孵化的時間,而研究也證明了人類造成的光汙染、光害,對於海裡的生態有很大的影響。
▼都會區較容易產生光害問題。(圖/東森新聞)
隨著全球漸漸出現光害,夜間人造光成為生態學家關注的焦點,擔心對生物產生嚴重影響,然而當夜幕低垂,燈光秀常常成了城市的另一種風景,視覺感官體驗同時,展現城市的文化內涵,不過,其實大型LED看板、燈箱廣告、霓虹燈、刺眼的光,也常常引發民怨,成了光汙染。
各國近年陸續訂定法規或相關規定,包含法國推動商店在凌晨一點到七點要關燈、南韓則是透過訂定專法,管理街道照明、招牌亮度,減少光害,若亮度超標的話,最高罰一千萬韓元、日本則是有「光害對策準則」,將光環境分為4區,再依照有無行人的時間區段,進行時間性的調光,而美國則是陸續有10幾個州通過了光汙染法規。
▼環保署打算年底先推出「光汙染的管理指引」。(圖/東森新聞)
至於,台灣方面,根據環保署統計,最近3年來約有1300件光汙染陳情件,9成4案件集中六都,台北市過半,其中以廣告類光源陳情案件最多,大部分抱怨過亮及閃爍,讓人頭昏眼花。環保署預計年底前擬定「光汙染管理指引」,明確規範戶外光源亮度跟垂直照度,從路燈、交通號誌、廣告招牌到大樓光源都算,目前規畫亮度,每公尺650燭光以下,類似家裡看電視的亮度,垂直照度則訂為25勒克斯,一般來說1勒克斯,等於1支蠟燭從1米外投射在1平方米的,表面上的光的數量,讓各地政府有依據修訂規範。
環保署空保處長蔡孟裕表示,主要是在住宅區跟住商混合,這個部分建議是可以納進去,做一些管理,先以勸導的方式,或先以遮蓋的方式去處理,然後再去建議它本身後續的量測有沒有超過標準。光害問題需要因地制宜,有關光害問題法制規範未見健全,到底能否實踐,恐怕還有重重困難。
(封面示意圖/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