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一味屋」料理店,因為本土劇打響知名度,很多顧客會跟另一間老店「乙味屋」搞混,其實兩間有師承關係,一味屋老闆在老店學藝之後,出來自立門戶,本來是用老店乙味屋開店,後來老店不願意再借名,老闆於是改名一味屋表示區別,但老店招牌,還是留在店裡,緬懷過去學藝時期。
▼《天下第一味》在一味屋取景,打響日式餐廳名號。(圖/轉攝自《天下第一味》)
本土劇《天下第一味》:「這個醃黃瓜很軟脆,鹹度適中,還會浮現一種淡淡的海水味道。」
本土劇《天下第一味》在一味屋取景,打響日式餐廳名號,其實老闆是從另一間老店「乙味屋」拜師學藝。
一味屋老闆 李錫宗:「網路上有人說,我是一味屋還是乙味屋,其實同一家,一味屋的話是我想說,自己把它分割出來,讓我自己變成一個一味屋的獨立體,但是乙味屋還留著,緬懷我師傅。」
店裡還放著老店招牌,念念不忘的不只當年的師徒之情,還有傳承的好味道。
當季的河豚白子,塞進酸甜的橘子,還有新鮮剛剝好的海膽,口感清甜,都是當季食材,一味屋菜單比起乙味屋多了變化,因為乙味屋只煮烏龍料理,叫乙味屋,是意指單賣一種料理食物,在北市經營了幾十年,後來租約到期收店,徒弟學藝10個月後,到夜市開店。
記者 黃書葦:「老師傅的徒弟,後來在通化夜市開店,沿用老店名稱,而且規模越做越大。」
▼民國95年,延吉街另外開店,同時改名一味屋。(圖/東森新聞)
只是後來乙味屋不願再借名,只好改成名字相近的一味屋,表示差別。1970年,乙味屋在延平北路開店,沉寂一段時間,再到八德路另起爐灶,民國84年,由徒弟在通化街開分店,通化街店面收攤後,民國95年,延吉街另外開店,同時改名一味屋,和老店作出區別,而一味屋後來也到花蓮開了分店。
一味屋老闆 李錫宗:「我跟開始跟他學,是學很簡單的,就煮烏龍麵、炒烏龍、蛋包飯。」
從老店沿伸,店名相近,顧客有時也會誤認,其實背後原來有師徒淵源,如今一味屋成為東區名店,但萬萬也想不到,竟然會捲入股權侵占糾紛。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