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起點】9旬嬤千日沒洗澡!運將嫌臭拒載…陌生人幫清潔無怨悔

「19年沒洗澡的阿嬤,第一次浸泡到浴缸裡,一旁的家屬也感動得落下淚水」。回想起那一幕,到宅沐浴車的護理師怡華,眼眶中也泛起閃閃淚光。

★最新最熱門影片你還沒看過?
★【EBC東森新聞有IG了,一起追蹤吧】


一場熱水澡,對多數人是再平凡也不過的日常,不只洗淨身軀也沖掉壞心情,但這簡單的動作,對長期失能者卻是日思夜夢的渴求。只靠著擦澡,怎麼樣也無法去除日積月累的汙垢。空氣中飄散濃重的氣味,讓旁人避而遠之,失能者的心,也一天天地封閉起來。「到宅沐浴車」的行動因此而生,把浴缸扛到家裡,幫你洗澡。

▼(圖/東森新聞)


「我們服務的人不一定是居住環境很優的,有些獨居的、老老的、行動不變的、長期失能的,他們生活都沒那麼乾淨,味道比較重」。到宅沐浴車照服員欣樺回憶道,曾服務過一名96歲患有小兒麻痺的阿嬤,已有將近4年無法洗澡了,只能用毛巾稍微擦拭一下。第一次拜訪時,才拉開鐵門,空氣中就飄散出一股揮之不去的氣味:「門打開,就看見阿嬤獨自坐在牆角,一雙眼睛直盯著我們瞧。不笑,也不講話」。

拒絕與人溝通的阿嬤,在照服員欣樺不斷地關心下,終於把封閉已久的心開了一個縫隙,緩緩地吐出一句話:「你們不覺得,我很臭嗎?」這句話讓欣樺聽了好心酸,連忙回應:「我們來幫你服務,身軀洗得乾乾淨淨就沒味道了」。但阿嬤只是微微點頭,不願再說任何一句話。

欣樺後來才知道,只是從椅子上站起來走到廁所的路程,對阿嬤來說都好艱難,時常走到一半就「來不及了」,只好再往回走,坐回椅子上。

但真正讓阿嬤封閉自我的原因,是有一次孫子招了計程車,要帶她去看醫生,沒想到才一打開車門,司機擺了擺手說:「阿嬤哩身軀好臭!你不要上我的車!」自從那次,阿嬤就再也不出門了。

「第一次去幫阿嬤洗澡的時候,她緊張到眉頭都是皺起來的」。欣樺回憶道,原本阿嬤的皮膚是黑色的,洗完後她驚喜:「齁阿嬤你的臉怎麼那麼白!」阿嬤笑說:「對啊!我好久沒洗了耶」。從那次之後,阿嬤漸漸打開封閉的心。

▼(圖/東森新聞)


▼到宅沐浴照護員欣樺(圖/東森新聞)


▼(圖/東森新聞)


到宅沐浴車的成員細心呵護每一個服務對象,連擦臉的方式都特別講究,折起的毛巾每一片都只能擦一個部位,就連洗手、洗臉、擦耳朵,任何一個細微的步驟,都會提醒服務者,就是要讓他們有倍受尊重的感覺。

一邊洗澡,一邊聊天,時間轉眼就過去。第二次幫阿嬤洗完澡後,她突然說:「啊你們下次什麼時候再來?」讓滿頭大汗的欣樺心頭一震:「聽到這句話,心裡覺得再怎麼累都很值得了,有種終於被認同的感覺」。第四次洗完澡,阿嬤快樂到唱起歌來,連孫子也不可置信,匆匆忙忙地從樓上跑下來,問說:「我奶奶為什麼這麼開心?我從來沒看過她那麼開心的樣子」。

▼(影片/東森新聞)


發現失能者的不便,嘉義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引進「到宅沐浴車」已將近10年。服務對象包括罕病臥床、癌末、植物人、小兒麻痺、中風、重度身心障礙等中重度失能、無法自理的臥床長輩。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還為此特地前往日本取經,學習如何細心為失能者沐浴,他表示,在為長輩沐浴的過程中,是相當重視隱私的,無論是身體的包覆,亦或是照服員講話的語調,都力求給予被服務者應有的尊嚴。

黎世宏指出,目前基金會所提供「到宅沐浴車」的服務,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不收費,一般戶也只收300元,但一次出動的成本可能高達2500元,過去多半仰賴社會大眾的愛心支持,期盼政府能夠正視長者的需求。

▼嘉義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黎世宏(圖/東森新聞)


「到宅沐浴車」每次有三人行動,包括一個專業護理人員,二個照顧服務員。抵達個案家中,護理師怡華馬上忙錄了起來,測量生命徵象:體溫、血壓、血氧,判定今天個案的身體狀況適不適合沐浴服務,發現稍有異常服務就得終止,甚至緊急打119尋求協助,為生命把關。

「有些人覺得你是護理師,怎麼會去幫人沐浴?會湊不起來,還會認為沐浴是很低下的工作」,怡華說。走進服務個案家中,環境情況無法預期,舒適、整潔狀況更不比醫院。「我們也有服務住在三合院的個案,他們家裡可能沒有電風扇,每次替他們洗完澡,換我們流了一身汗」。

▼到宅沐浴車護理師怡華(圖/東森新聞)


癌末爺爺臨終前最後一次洗澡,是怡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服務經驗。雖然爺爺已經無法言語,但在怡華替他完成沐浴到別時,做了一個舉動,讓怡華久久無法忘懷。「阿公把我的手握得好緊,眼角還有淚光,我覺得他想要表達說,謝謝,他可能自己也有感覺到,時間不多了」。

怡華說:「當天看阿公的情況其實沒有很好,過沒幾天就接到家屬的電話說,阿公去世了」,「我覺得好難過,但也覺得,能在阿公臨終前幫他好好洗一個澡,真的感覺很好」。

往下看更多新聞。

「想要當一個被需要的人,照顧所有的族民同胞」,62歲的原住民醫師高揚威在自己的家鄉開設診所,為偏鄉居民治病超過30個年頭,每周不辭辛勞地開車挺進深山,從白天直到午夜,即使遇到颱風、豪雨或是土石流,甚至還曾親眼目睹居民慘遭巨大落石奪命,但這些危險卻沒阻斷他為故鄉服務的精神。「有人在等我」高揚威知道,如果他害怕、退卻了,山地居民的求醫之路只會變得更加艱難,憑著這股信念不輕易放棄,高揚威換來復興鄉居民的信任,更讓他當之無愧地拿下「醫療奉獻獎」。

高揚威的故鄉桃園市復興區,面積幾乎有整個桃園的三分之一大,但僅有約1萬人口數,光是從後山到復興區市區就診,車程就要將近一小時,更遑論要到更大的醫療機構,對偏鄉居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而高揚威的醫師父親高啟順(族名哈勇.烏送),在日治時期是復興山區第一位原住民醫師兼衛生所主任,讓他忍不住詢問母親:「以爸爸的知識才能,怎會選擇留在山地工作」,原來,全都是祖母一句「山上的人,會比較需要你」促成,而這段話,也悄悄在高揚威心中埋下守護家鄉的種子。

▼(圖/東森新聞)


公費醫師制度出身的高揚威,在復興鄉衛生所服務期滿後,在家鄉開業,從第一天開始就非常忙碌,讓他一度在好評和收入中迷失了腳步。他回憶道,某個深夜,一名不到20歲的原住民媽媽,淋著雨抱著高燒40多度的嬰兒求診,雖然高揚威當下判斷嬰兒應該立即轉診,但這名小媽媽卻因為繳不出健保費,不敢到醫院看病

整夜陪伴這嬌小的病患,高揚威自省,雖然回到家鄉開業,仍無法真正照顧到枝末部落的居民,意識到自己似乎沒照顧到山裡更多需要幫助的「老、弱、小」病患。曾經有位牧師和他說過:「好天氣時,我在拉拉山山頂,就能看見你的診所,可是看得到、想得到;卻摸不到、更用不到」。

「你們不方便求診,我們把醫療服務送到你們部落門口來」,理解到偏鄉病患的窘境後,高揚威把醫療器材、藥品帶上車,每周一次進入深山部落巡迴醫療,一周還有三次居家醫療,親自把醫療服務送到病患眼前,甚至還不收掛號費,一晃眼就陪伴後山居民30多年,無私地守護大家的健康,一次巡迴醫療可能替上百人看診,下午出門,回到診所休息時都已接近午夜。

▼(圖/高揚威醫師提供)


後山的巡迴醫療不只耗時耗力,還必須面臨各種突如其來的風險,「我們隨時都在想,什麼時候,好運氣會用完?」高揚威回憶親眼目睹落石砸死人的情況,原來,某次巡診途中有落石掉落,但高揚威為了等著他的病患,仍硬著頭皮繼續往部落前進,沒想到離開時發現有一半路面竟然被碎石占據,「我們幾乎是落荒而逃」。

「要小心喔」,高揚威話才講完沒幾分鐘,突然間有一顆半輛車大小的巨石就從天而降,不偏不倚地擊中前方貨車的座位上,強大的衝擊力道讓貨車差點從懸崖上噴飛,如果沒有邊坡護欄的緩衝,恐怕整輛車都會消失在眼前。即便擔心巨石會再度落下讓自己的小命不保,但身為醫療人員的高揚威仍富有使命感,隨即下車查看駕駛傷勢。

原來車上是一對夫妻,雖然高揚威的醫療團隊,在短短幾分鐘就將傷患載到最近的醫療站,但當他和醫療站醫師拿著器材要救命時,才剛打開車門就看見,「我兩個同事抱著那個女病人在哭,已經斷氣在他們懷裡了」。高揚威回憶,用水沖洗載運病人的巡診車時,「血塊是一塊一塊像豬血一樣,整個車子都是血腥味」,回程一個多小時,車子裡被低氣壓籠罩,沒有人說一句話。

浩劫歸來的高揚威想了一整個晚上,「這是一個職業嗎?真的不需要把命提在手心工作」,反覆折騰後他轉念,「我自己是原住民,我自己在這裡土生土長,我都不做了誰來做?我都怕了那誰來做?」最後仍然堅持自己的初心,要當一個被需要的人。

平時堅強無私地照顧復興鄉居民,但談起一起並肩作戰的同事們,高揚威還是忍不住濕了眼眶。他透露,在遇到落石奪命的隔日,還是不免俗地請夥伴吃豬腳麵線去去霉運,也和大家說明自己的心意堅決,仍會繼續進行後山巡診,並希望大家能夠和家人討論,是否要繼續陪他一起照顧復興鄉。

沒想到,隔日高揚威的夥伴們就寫了一張很大的卡片,上面不僅有每一個人的簽名,就連家屬也跟著連署,「你就知道答案了,每一個人都選擇跟我繼續留下來,一直留下來,每一個人都跟著我超過20年了」。

長照 沐浴 洗澡 感人 心起點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康芮吹出「台北7年來最猛」颱風夜! 暴雨還沒結束「全台10縣市警戒」

康芮吹出「台北7年來最猛」颱風夜! 暴雨還沒結束「全台10縣市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