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性斷食」容易執行且概念簡單,因此廣受不少減重者的青睞。不過,包括「168斷食」在內的間歇性斷食方法,其減重效益至今仍存在不少爭議。如今由美國心臟協會(AHA)舉辦的《EPI | 2024 年生活方式科學會議》公布一項研究,表明採取168斷食者的死亡與心血管風險,可能比未進食者更高。
間歇性斷食潛藏致命風險? 美心臟協會:心血管死亡率激增91%
研究團隊透過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測調查(NHANES)之數據,分析共20,078名成年人的健康狀況。分析期間自2003年至2018年,受試者的追蹤時間中位數為8年、最長為17年。受試者參與研究時至少20歲,並於研究第一年內完成了2份24小時飲食回憶問卷。
經由研究團隊比對美國CDC提供的死亡人數、加以分析後發現,每天於8小時內進食當天所有餐食的受試者,與每天進食時間12-16小時者相比,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大幅增加91%。另外,本來就患有心臟病或癌症的受試者,採取168斷食後也發現心血管死亡的風險增加。
研究也指出,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之中,每天進食時間不少於8小時、但少於10小時者,也與因心臟病或中風死亡的風險增加66%相關。在此研究中,限時飲食策略並不能降低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整體風險;值得一提的是,癌症患者每天進食時間超過16小時,與癌症死亡的風險較低有關。
用「168斷食」減肥效果存在爭議? 專家建議「2種人」勿輕易嘗試
「我們對於研究結果十分驚訝。諸如168斷食等限時飲食法,因其潛在的短期益處而廣受歡迎,但研究結果表明,與每天12-16小時的典型進食時間範圍相比,較短的進食時間與壽命延長無關、甚至可能損害預期壽命!」研究領銜作者、中國上海交通大學流行病學專家鍾文澤教授表示。
鍾文澤教授強調,研究結果顯示,雖然限時飲食法與心血管疾病或預期死亡風險有關,卻無法證實兩者間的因果關係。另外,該次試驗屬於觀察性研究,仰賴受試者的飲食回憶與飲食習慣,因此研究結果可能因此產生變數。「採取168斷食是否意味著心血管死亡的結果,目前並無法確定這種聯繫是否存在。」
鍾文澤教授認為,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患者而言,不應逕自嘗試各種斷食或節食法,「醫療端對於患者的飲食,建議應採取更謹慎且個人化的方法,確保其符合患者的健康狀況,並與最新的醫學臨床證據相符合。」
168斷食法「神話破滅」? 研究稱:減重效果不如「熱量限制」
事實上美國心臟協會早於去年就發布一則研究,指稱間歇性斷食與「熱量限制飲食法」,兩者帶來的減重效益「相差無幾」。該研究由美國匹茲堡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召集550名受試者參與試驗, 經由6年的數據蒐集與分析,研究團隊發現,進食時間的差異與體重變化「無關」;且無論是起床至第一餐、第一餐至最後一餐,以及最後一餐至睡前皆是如此。
該研究並沒有發現體重變化劇烈者,其體重變化與進食時間存在關聯。在6年的隨訪中,每餐攝取500-1,000大卡、甚至超過1,000大卡者,與整體體重增加有關;而每餐攝取少於500大卡者,與體重減輕明顯有關。研究團隊認為,相較於間隔時間,進食的「頻率」與「份量」更可能決定減重的成敗。
研究資深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副教授Wendy L. Bennett指出,儘管限時飲食法廣受減重者歡迎,但長期以來學界一直無法確定限時飲時法對減重的效益為何。如先前刊載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研究即證實,採取限時飲食者的減重程度並沒有增加;且內臟脂肪、血糖等生理數值的變化,與正常人的改變並無二致。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提醒,現代人與其追求進食時間的縮短,更重要的是維持飲食均衡,多吃全穀類、堅果、豆類、蔬果,不只有利體重控制也有助於降低心臟病風險。要注意的是,不建議追求過於快速的減重效果,每周減輕0.5-1公斤的速度,較有機會持續減重並減少復胖。
另外,如果本身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服用血壓藥、心臟藥物等族群,限制熱量或斷食可能具有危險性,可能造成體內鈉、鉀等體液失衡,引發心血管意外事件。上述族群要實行飲食控制之前,務必諮詢專業醫師與營養師意見。
資料來源:
8-hour time-restricted eating linked to a 91% high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eath
Association of Eating and Sleeping Intervals With Weight Change Over Time: The Daily24 Cohort
P192 - Association Between Time-Restricted Eating 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tine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