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華安中醫診所副院長艾莉絲在臉書粉絲頁發文表示,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曾將中醫問診的主要方式歸納為10條,稱為「十問歌」,其中「問汗」就是第2條,因此流汗與健康之間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艾莉絲指出,常見5種「異常出汗型態」,分別為:少汗、多汗、汗黏、冒冷汗、味道重,以下說明各自代表的健康狀況:
艾莉絲表示,排除炎夏躲在冷氣房喝水少,或是運動少等外在影響,導致出汗少的原因,其實與體質有關係,出汗較少的人大多是「虛寒」體質,因為身體的基礎代謝率相對較低,對各種營養物質的利用率不高,肌肉的活動量也較低於正常水準,在臨床上需要調整個人生活方式,進行適當運動改善體質。
但她提醒,如果出現手、足、四肢末端溫度過低症狀,可服用中藥進行調理。出汗少也會導致酸性代謝物在體內淤積,無法排毒除了導致常見的皮膚病,也會影響新陳代謝造成身體脂肪的增加。
若患有糖尿病、甲亢、高血壓、腫瘤等患者,都會導致異常出汗,並伴隨明顯的相應症狀。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及時控制病情,而後多汗情況就能解決。當然,更多的情況是沒有明顯疾病症狀的異常出汗,例如在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常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認為是氣虛的表現,則需要開立緩解氣虛、增強體質的處方。
如果是晚上睡覺時盜汗,體質可能會屬於「陰虛」,而且通常會伴隨「潮熱」得症狀,有可能是更年期賀爾蒙改變因素或是其他原因;而陰虛的人因為晚上體內的熱無處釋放,便刺激交感神經流汗以調節體溫,所以早上起床就會感覺虛弱疲倦。可服用加味消遙散等中藥調理,也要減少吃辛辣的食物與進行適度的運動來改善體質。
若有汗黏症狀,代表患者屬於濕氣旺盛的體質,但由於汗黏也有可能是肝火旺,或是脾胃功能失調引起,所以除了平時要清淡飲食,少吃點肥甘油膩的食物,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建議至中醫門診,採取針對性治療調理體質。
若是身體經常冒冷汗,在中醫的觀點裡,是陽氣不足所以導致了出冷汗,可以用補氣血的中醫藥方調理,不過如果是急症劇烈腹痛、嚴重貧血、嚴重發炎反應、出血等狀況也會伴隨冷汗發生,就要立即就診治療。
多因肝膽濕熱、脾胃濕熱等引起,肝膽濕熱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脾胃濕熱用藿香正氣散來改善,尤其是夏天很多人都是腸胃型感冒、濕熱引起的腸胃炎,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散等進行治療。但如果發現汗液有異常的氣味,則大多是內分泌系統問題所致,而不同的體味有對應可能的病症,像是糖尿病初期,尿液與身體會有著甜甜的氣味,就需要儘快就醫檢查。
艾莉絲提醒,中醫有血汗同源之說,發汗過多就會損傷血液,所以汗液也是身體健康的指標。在熱辣夏天或劇烈運動時,大汗淋漓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長期這樣,就不利於健康。反過來說,現在很多人夏天就一直躲在冷氣房裡,一直不出汗,容易導致「冷氣病」,及出現皮膚相關問題。她呼籲,異常出汗原因眾多,民眾若有類似問題別輕忽。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汗液味道重,恐內分泌出問題!「流汗≠ 排毒」中醫揭5大異常出汗
●以上言論不代表東森新聞立場。
(封面示意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