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相當重視自己的身材,希望能呈現出最完美的體態,不過,有醫師分享醫學研究示警,若長時間都是一個人吃飯,內心處於孤獨的狀態,當心可能會因「孤獨肥」導致身材走樣。
▼醫師警告「孤獨肥」是真的。(示意圖/Pixabay)
精神科醫師陳炯鳴在東森綜合台節目《醫師好辣》中表示,孤獨就是與別人的互動在質與量方面有所不足,孤獨共分為低度孤獨、社會孤獨、情感孤獨、社會及情感孤獨,若一個人的朋友越少,就代表社會孤獨的傾向越高,而在質的方面,若一個人雖然看起來擁有很多朋友,但老是跟他人格格不入,就是屬於情感孤獨。
一個人吃飯比較容易胖?長時間處於孤獨的狀態是否會影響身心健康?陳炯鳴指出,根據醫學研究顯示,若長期在社會及情感方面都孤獨,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失智症等風險,至於孤獨是否會導致肥胖?陳炯鳴則說明,若總是一個人吃飯,代表其社交互動很少,由於缺乏親密感、內心容易感覺空虛、寂寞與孤獨,醫學研究也證明確實有「孤獨肥」,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肥胖。
▼陳炯鳴解說孤獨的4個面向。(圖/醫師好辣)
陳炯鳴以2015年的一項研究說明,專家將受測者分為孤獨組和不孤獨組,並給予食物,發現孤獨組的受測者體內飢餓素更高,讓他們吃的更多,後來在追蹤時也肥胖的人較多,大約佔了40%至50%左右。此外,該項研究還發現在肥胖者中,有近一半患有情緒障礙,且多數擁有不愉快童年,包括被疏忽照顧、被虐待等機率也比同年齡孩子還要高。
陳炯鳴接著分享曾收治的個案,該名肥胖女患者社交技巧差,課業表現也不理想,在成長過程中內心充滿負面思想,總是怨天尤人,也因為缺少人際關係,每次遭遇挫折時就會狂吃,尤其喜歡像冰淇淋等高熱量食物來紓解壓力。在面對這樣的病患時,首先要增加他們的正面思考,陳炯鳴提到,要讓她了解自身未被發現的小優點,「讓她知道她其實值得被愛」,隨後再進行包含定時量體重、了解每樣食物所含熱量、要家人清掉冰箱中的冰淇淋等行為治療。
▼陳炯鳴表示,若一個人總是自己吃飯,代表社交互動很少,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肥胖。(圖/醫師好辣)
陳炯鳴最後也補充,經過一番努力後,儘管該女患者沒有成為窈窕淑女,但是身材尺寸從4XL縮小至XL,更重要是在成功瘦身後,她不僅對自己更有自信心,情緒狀況也獲得改善。
▼該片段約在25:20至27:52處。
(封面圖/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