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資深歌手李珮菁當年自秀場出身,以〈我愛月亮〉一曲打開知名度,被外界封為「月亮歌后」,但她卻在23歲當紅之際,因脊椎手術失敗導致下半身癱瘓,不良於行至今已經42年。對此,專家提醒,高齡者或是行動不便者若長期沒有運動,要注意有罹患肌少症的風險,並提出測量肌肉是否流失的方法,如果有一個症狀可能就要當心了。
▼李珮菁癱瘓42年,靠著復健治療,雙腿逐漸恢復知覺。(圖/翻攝自李珮菁臉書)
李珮菁癱瘓至今已經42年,靠著不斷復健,雙腳才逐漸恢復知覺。李珮菁去年12月曾在臉書分享癱瘓初期的過程,「吃2顆嗎啡+鬆弛肌肉劑止痛,沒效!正在痛苦中……身體的腰部以下感覺在冰凍庫……躺在床上,讓腦子不斷忙!忙!忙!」,當下崩潰到差點就要放聲大叫。她表示,自己只要一用力,下半身就會感到劇痛,「身體胸部以上都是正常,胸脊椎以下劇痛到連呼吸都不敢用力。」
李珮菁提到,自己過去在面對痛苦時,一度不敢開口說話,強忍著身體上的巨大痛苦,更形容癱瘓的前40年,每天都感覺像被車子「撞到一樣」,令她感到十分難受,「我這麼能抑制痛苦,但壓力已經到極限……」,不過在經過治療與復健後,身體狀況持續好轉,不僅疼痛逐漸減輕,就連痙攣的症狀也減少,讓她終於再度露出久違的笑容,粉絲得知她的近況後也放心不少。▼李珮菁當年在秀場紅極一時。(圖/翻攝自李珮菁臉書)
不過,行動不便者、高齡者需當心罹患肌少症的風險,在長期缺乏活動的情況下,各項疾病也容易找上身。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日前表示,根據今年初調查,國內老年人口已達16.9%,相當於全台有多達394萬名長者,而根據肌少症盛行率7%推估,約30萬名長者有肌少症的問題,恐增加失能風險。
對此,專家施泰生近日在節目《如果云知道》上指出,根據統計發現,國內60歲以上長者當中有1/4有關節問題,70歲以上則是高達1/2飽受關節問題之苦,而80歲以上的比例更是相當高。至於該如何預防肌少症,施泰生則說明,保持運動習慣相當重要,有些長者有三高或中風失能不敢運動,導致肌肉流失速度更快,且心肺功能也會跟著快速退化,長時間下來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他提到,運動除了可以強化肌肉以外,還能讓血管保持彈性,因此運動不只對年輕人很重要,尤其對銀髮族、行動不便者更是重要。
▼高齡者若缺乏運動就要當心罹患肌少症的風險。(示意圖/Pixabay)
民眾也好奇該怎樣判斷是否有肌少症,主持人鄭凱云則示範,只要將雙手的食指與大拇指伸出來,兩根手指頭圍成一個圈圈,若對方最粗的小腿圍圍不起來,就代表沒有肌少症,但若小腿圍能被這個圈圈圍住,就要當心可能有肌肉流失的問題。
▼主持人鄭凱云示範測量是否有肌少症的方法。(圖/翻攝自健康2.0 Youtube)
此外,根據《健康醫療網》報導,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過去曾表示,肌少症在2016年被正式認定為疾病,而非正常老化的表現;肌少症會增加高齡者跌倒、失能、臥床,甚至是死亡的風險,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陳亮恭提醒,若民眾5次起立坐下超過12秒才完成,就要注意自己的肌肉量是否不足,要適度運動並搭配均衡飲食,才能維持身體健康。
(封面圖/翻攝自李珮菁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