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挖掘校園社會議題 台韓演員飆戲揭人性黑暗面

聽新聞

導演柯貞年以《天黑請閉眼》獲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獎後,歷時2年半籌製推出首部電影《無聲》。該片改編自真實事件,大膽探觸聾啞學校內遭掩蓋的殘忍「遊戲」,在今年金馬獎入圍最佳新導演等8個獎項。

⚾世界棒球12強⚾超級循環賽 鎖定 CH51 東森新聞

片中韓劇《信號》童星金玄彬與台灣演員飆戲表現亮眼;音效部分則由韓片《哭聲》團隊與台灣班底先後參與,跨國磨合交流擦出新火花。

 

▼柯貞年(右三)編導的《天黑請閉眼》贏得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獎等多項肯定。(圖/鏡週刊)

柯貞年(右三)編導的《天黑請閉眼》贏得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獎等多項肯定。

韓國或日本電影常取材真實事件,用類型、戲劇化包裝,請明星主演,讓故事議題變成全民的討論,但台灣比較沒這類影視作品。」2018年春,機會來了,公視規劃系列「新創電影」,詢問導演柯貞年意願。她想,新創電影可自由發揮,「如果要取材一個曾經發生的事情,我要選什麼?」

柯貞年注意到一件約10年前在台灣發生的特教學校性侵、性騷擾事件,「新聞鬧得沸沸揚揚,但仍被忽略,多數人感覺與自己無關。正因這樣,我覺得更應該做出來。」於是向公視提出改編的構想與方向,順利展開《無聲》的前置。

與長期編劇搭檔林品君編寫《無聲》劇本前,2人已就各種性侵事件進行1、2年的田調。柯貞年說:「性暴力很微妙。受害者竟覺得很丟臉、不敢說,尤其台灣或東方文化中,常認為女性受害者有責任,甚至有受害者與強暴犯在一起,以否認痛苦存在。」此外,她也想擴大探討加害者與受害者權力關係的不對等。

▼學生們在校車上嬉戲玩鬧的背後,最後一排座位竟然藏著不可告人的事情。(圖 /CatchPlay提供)

學生們在校車上嬉戲玩鬧的背後,最後一排座位竟然藏著不可告人的事情。(CatchPlay提供)

《無聲》因受真實事件啟發,劇本田野調查卻是從事件之外開始,「我們先去認識聾人、接觸聾人團體,了解他們的生活、手語文化,與家人、朋友的相處,在校和離校進入聽人社會的差別。然後觀察助聽器、電子耳等因科技進步的產物,對他們的生活是否有改變、幫助,慢慢走進那個世界的核心。」

柯貞年坦言,田調過程中,最難的就是維持中立與創作初衷。「我們沒真正接觸事件的受害者,但始終覺得這是好的。因為接觸過程中容易受影響,同時也希望保護他們。畢竟想剝開的是事件,不是剝開他們。」故事雖發生在學校,但在封閉的團體或環境下,就可能有人被迫沉默,這才是影片想深入的重點。

《無聲》原是6、7百萬元製作的公視新創電影,起初柯貞年希望尋求地方政府補助,將預算提高到1千萬元。「後來獲台中市府補助,但有評審在會議中表示,這部片只在電視播太可惜,應拍成電影讓更多觀眾知道。我就動搖了,開始往電影方向前進。」因公視影片不能申請輔導金,她與公視溝通後,開放影片投資。

▼柯貞年(右)與林品君(左)共同編寫的劇本《無聲》(原名《無聲之地》)獲頒107年度優良電影劇本。(圖/鏡週刊)

柯貞年(右)與林品君(左)共同編寫的劇本《無聲》(原名《無聲之地》)獲頒107年度優良電影劇本。

▼監製瞿友寧(右起)、演員劉冠廷、劉子銓、陳姸霏、楊貴媚、太保、導演柯貞年、演員潘親御、張本渝、製片王威人、前公視總經理曹文傑等出席台北電影節開幕首映。(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監製瞿友寧(右起)、演員劉冠廷、劉子銓、陳姸霏、楊貴媚、太保、導演柯貞年、演員潘親御、張本渝、製片王威人、前公視總經理曹文傑等出席台北電影節開幕首映。(台北電影節提供)

 

劉冠廷是飾演老師的合適人選,他會把好人當壞人來演,讓人猜不透。

▼導演柯貞年(右)一開始就相中演員劉冠廷(左)飾演特教學校的老師,認為他有種讓人猜不透的特質。(圖/鏡週刊)

導演柯貞年(右)一開始就相中演員劉冠廷(左)飾演特教學校的老師,認為他有種讓人猜不透的特質。

之前柯貞年因「植劇場」認識導演瞿友寧,希望他介紹金主。沒想到瞿友寧一看劇本就加入投資,並擔任監製之一,《無聲》也發展為3千萬元預算的電影,技術規格全面提高。

選角部分,柯貞年一開始就覺得以《陽光普照》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劉冠廷,是飾演學校老師的合適人選,「他會把好人當壞人來演,我喜歡這種反差,讓人猜不透,也是他最厲害的地方。」

開拍前1、2個月,劉冠廷密集學習手語,「他們請了很好的手語老師,像學京劇,先由老師帶著我手把手、一句一句教。每天把手語台詞像做功課一樣,錄影傳給老師看哪裡有問題。」認真投入、加上對肢體動作的敏銳,劉冠廷迅速掌握到手語的情感表達,連老師都稱讚。

每場戲演出前,劉冠廷會跟導演就現場感受再討論,甚至更動手語台詞。柯貞年說,「儘管劇本這樣寫,手語也都學了,但他會想更多可能性與細節。」

片中飾演特教學校學生的劉子銓,或分別入圍金馬獎最佳男配角與新演員的金玄彬、陳姸霏,都由柯貞年決定。她因在韓劇《信號》裡被當時十一歲的金玄彬細微表情觸動,在《無聲》選角時嘗試接觸,沒想到對方也有意願。由於柯貞年堅信金玄彬可以做到,他成為唯一沒試鏡就入選的演員。

▼由於劇情需要,影片開拍前,包括金玄彬(左)等演員們一起學習手語。(圖/CatchPlay提供)

由於劇情需要,影片開拍前,包括金玄彬(左)等演員們一起學習手語。(CatchPlay提供)

不過金玄彬進組之後,柯貞年就有點後悔,「因為沒試鏡,我發現他排戲時演得很鬆、很簡單,擔心他做不做得到,加上得透過翻譯溝通,真的很難。」直到正式開拍他的第一場戲,「那一刻我完全放心了。因為那一場戲演完,他認真到頭痛。」

「後來知道他會研究、讀本,先做很多功課,但平常不排戲,只接受表演需要的訓練。演出前會先了解鏡頭大概的遠近與運鏡;表演時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之後再讓導演調整,眼神也都不眨、情緒非常精準。」柯貞年覺得金玄彬的存在也幫助其他台灣同齡演員,因看到他的表現,就知道不能放鬆。

▼入圍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韓國演員金玄彬未經過試鏡,但準備毫不馬虎,片中天台上的戲更被視為得獎場。(圖/CatchPlay提供)

入圍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韓國演員金玄彬未經過試鏡,但準備毫不馬虎,片中天台上的戲更被視為得獎場。(CatchPlay提供)

 

這是很安靜的片,希望聲音從寫實元素挖掘,但韓國團隊慣用特效、音效,磨合時很辛苦。

柯貞年向來重視作品的聲音與音樂,「這是很安靜的片子,聲音更重要,因為很安靜時,會聽到更多聲音。我喜歡韓片《哭聲》的聲音設計,所以選擇這部片的團隊。」但與韓方交流遇到不少狀況。「例如我希望所有聲音都從寫實元素挖掘或延伸,可是他們較習慣特效、音效的東西,磨合就很辛苦。」此外韓國電影的聲音素材,多採更清晰的事後錄音,與台灣不太一樣,得補錄許多聲音。

▼台灣電影配樂盧律銘(右起)赴韓國與當地聲音指導李東煥、音效指導金東漢合作。(圖/CatchPlay提供)

台灣電影配樂盧律銘(右起)赴韓國與當地聲音指導李東煥、音效指導金東漢合作。(CatchPlay提供)

▼導演柯貞年與韓國聲音指導李東煥(右)、音效指導金東漢(後排左二)討論聲音後期。(圖/CatchPlay提供)

導演柯貞年與韓國聲音指導李東煥(右)、音效指導金東漢(後排左二)討論聲音後期。(CatchPlay提供)

今年初在韓國的聲音後期做到7、 8成時,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無法再前往當地,柯貞年跟韓方溝通後,改由郭禮杞負責的台灣團隊接手。可是郭禮杞對聲音的想像跟韓方不同,幾乎等於重做。由於聲音後製過程繁瑣,音樂也得搭配,讓柯貞年很沮喪。幸好最後克服層層關卡,音效與音樂均入圍金馬獎。

《無聲》以驚悚懸疑類型包裝,揭開沉痛往事。柯貞年指出,「事件裡每個人都可能是壞人、都做錯一些事情,希望藉由影片激起思考與討論,只有面對、理解問題,傷痛才能痊癒、改善。」

不當沉默者 柯貞年

1982年生於彰化 

學歷: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畢業

代表作:

  • 2020年《無聲》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原著劇本
  • 2017年《天黑請閉眼》獲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獎、入圍導演獎及編劇獎
  • 2015年《溺境》獲金穗獎優等獎
  • 2011年《無名馬》入圍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
演技猜不透 劉冠廷

1988年生於屏東

學歷: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

代表作:

  • 2020年《消失的情人節》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 2019年《陽光普照》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 2018年《花甲男孩轉大人》獲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男配角獎

●東森新聞關心您
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

發揮雞婆精神,兒虐家暴事件請通報保護專線113!
家暴求助專線:113 (兒虐家暴案件(如:殺/傷子女);性侵、性騷擾亦可撥打。)

●以上言論不代表東森新聞立場。

文章來源:【全文】《無聲》挖掘校園社會議題 台韓演員飆戲揭人性黑暗面

由《鏡週刊》授權提供。

延伸閱讀
【全文】扶植新世代創作能量 女性影展傳遞性別意識
【全文】《半澤直樹2》不畏疫情干擾 品質力打贏收視習慣硬戰
【全文】產官資源扶植 台灣角色IP搶授權商機
【全文】《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海外熱銷 同志題材電影攻粉紅經濟
【全文】《數電影的人》保存經典 影片修復記錄時代變遷

(封面圖/CatchPlay提供)

天黑請閉眼 柯貞 無聲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