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陳建仁昨(9)日表示,預計2024年底前將可達成興辦20萬戶社會住宅的目標,金門與馬祖也開始開辦社宅。對此專家認為,政府喊話明年達成政策階段目標,明顯是有選票考量,但必須思考土地以及招租成本等問題,例如在台北市中心開辦要思考如何兼顧租金成本,尤其離島人口外流嚴重,社宅未必能與島民的實際需求匹配,倘若缺乏配套將無法落實居住正義。
根據陳建仁說法,蔡政府於2016年上任後公布「居住正義三支箭」政策,其中一項是在8年內實現興建社會住宅20萬戶的目標,自從2017年迄今政府直接興建社宅數量逼近7.2萬戶、包租代管累計媒合大約6.2萬戶,預計明年底前可達20萬戶的目標,此外金門與馬祖也開始開辦社會住宅。他強調,這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合作的成果,為了要讓民眾住得舒服,政府規劃興建社宅時致力追求符合綠建築標章、無障礙空間等多項標準。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施正鋒表示,政府拋出社會住宅議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現在喊話明年達成階段目標,顯然是針對明年的總統大選,當然有選票考量,但能照顧弱勢也是給予肯定,必須思考土地以及招租成本等問題,例如台北房價寸土寸金,如何在蛋黃區開辦考驗執政者的決心,還得兼顧弱勢對租金的負擔能力,這些才是國人關心的部分,「如果端出政策牛肉但缺乏配套,能否落實居住正義仍有待觀察。」
▼專家表示,社宅政策能照顧弱勢要給予肯定,但必須思考土地以及招租成本等問題。(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有關離島開辦社會住宅,施正鋒認為是象徵意義,例如金門的人口外流嚴重,很多年輕人都跑到廈門置產,留下來的有些是高齡人口,針對社宅申請以及需求未必符合政策目標,雖然可開發土地比台灣本島多,還要評估運送建材、配置營造工人等問題,「我是不清楚政府用意,可能希望讓年輕人回到故鄉發展?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象徵,告訴金馬地區的民眾我們沒忘記你。」
(封面示意圖/翻攝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