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據衛福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2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癌症蟬聯40年冠軍,在去年共奪走5.1萬條人命,其中大腸癌更已連續14年佔據癌症榜首。對此,有醫師分享,曾遇到年輕患者不解地表示,明明自己不抽菸又不喝酒,卻罹患大腸癌,醫師提醒,若是50歲以下就發病跟肥胖有關,若愛吃一樣食物也有關聯,呼籲民眾要定期做大腸鏡篩檢。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示意圖/Pixabay)
國健署提醒,若出現以上症狀不代表發生大腸癌,但症狀如持續出現超過2星期以上,應立即找專科醫師檢查。
延伸閱讀:便便顏色變黑!她不當一回事 就醫竟已大腸癌第四期
▼國健署表示,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等8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示意圖/Pixabay)
國健署指出,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是大腸癌發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並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呼籲民眾避免吃加工肉和少吃紅肉。
國健署說明,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糞便潛血檢查(FIT)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用免疫法,不需飲食限制,相當簡單方便,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因此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切除。
國健署提到,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每1至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延伸閱讀:這類人100%罹癌!大腸癌完全躲不掉 專家籲快就醫
▼國健署提醒,紅肉會提高大腸癌風險,建議多補充蔬菜水果。(示意圖/Pixabay)
而針對大腸癌,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也在臉書表示,所謂早發性大腸癌是指年紀在50歲以下罹患大腸癌,台灣人得大腸癌的平均年紀是65歲,所以50歲以下罹癌算是比較早的。錢政弘指出,近幾年許多國家早發性大腸癌的盛行率上升,韓國是其中之一,最近韓國在《胃腸學(Gastroenterology )》期刊發表一篇大規模的研究報告,分析567萬名50歲以下民眾的體檢資料,結果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比較容易得大腸癌,尤其是遠處大腸癌(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和直腸癌,尤其在代謝症候群中,中廣型肥胖跟大腸癌最相關。
錢政弘接著說明,統計顯示,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5公分,大腸癌風險增加23%;男性腰圍大於100公分/女性大於95公分,大腸癌風險增加53%。錢政弘也分享,常遇到有大腸腺瘤性息肉或是大腸癌的年輕患者滿臉疑惑地詢問,「我不抽菸又不喝酒,也不愛吃肉,為什麼我會長息肉(大腸癌)?」他回答對方,那些大腸癌的危險因子適用在50歲以上的人,但現在有越來越多證據認為,50歲以下就發病的人是跟肥胖最有關係,而且跟吃甜食有關。因此他建議,50歲以下有代謝症候群或肥胖的人,想遠離大腸癌,除了要把肚子瘦下來之外,還要定期做大腸鏡篩檢,而50歲以上的人更是要注意,若出現相關症狀就要儘早就醫治療。
(封面圖/Pixabay)